「媽媽的身體愈來愈不好,我哥說怕妳忙不過來,要不要乾脆把工作辭了,專心在家照顧老人家,他比較安心。」H的先生常年派駐中國,小姑回娘家探視時,對嫂嫂這樣說。
文/諮商心理師林靜君
H聽到小姑這樣說之後氣炸了,心想「她是妳媽,不是我媽,這算是哪門子的孝順外包?」小姑走後,H和先生在電話裡大吵一架,H說:「要乾脆,離婚最乾脆,沒有你,妳媽對我只不過是個路人。」
父母年老後的照顧問題是許多中年人沉重負荷,感性上認為父母撫育我們成長,照顧父母到終老,反饋養育之恩是天經地義之事。現實上,照顧之路漫長,台灣長照平均照顧時間超過10年,病人肉身衰頹的過程讓人難以承受。
日本醫師石藏文信觀察糾葛親子關係寫了《好想殺死父母……》一書,他提到日本家庭對父母照顧期間平均5年,最長可達10年以上。但他認為照顧父母3個月,很夠了!
照顧者第一順位:女人
「照顧父母3個月,很夠了!」在台灣大概很難有人有膽提出這樣的主張。
在台灣,傳統照顧者通常是女人,女兒或媳婦,也常是家庭權力結構較為弱勢的人。有些人為了照護不得不放棄工作,還有些人甚至沒有選擇權,只能工作、照顧兩頭燒。
女人的照護困境,除了傳統觀念外,也與女人在家庭中習慣成為配合角色有關,當雙薪夫妻的職業發展與家庭衝突時,女人絕大多數選擇「讓位」,讓先生衝刺事業。
H的例子就是典型的讓位,當初她的條件與先生相當,為了子女教育及雙方家庭需要有人照應,H放棄了外派機會,升遷也因此受阻。看著先生事業發展順利,H高興之餘,偶而也會想:若當初不放棄,不知道現在會是什麼光景?
此次的衝突,讓H大為光火的是,先生真的認為要她辭職照顧婆婆是「體貼」,H說,因為我賺得比較少,所以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由我來辭職是損失最小的選擇,多自私的想法。
照顧到命都快沒了,卻被視為理所當然
H的遭遇也是諸多女人面臨到的狀況,「當人家媳婦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妳又沒有在上班,不過是照顧個老人有那麼難嗎?」、「反正妳沒結婚沒家累,妳不顧誰顧?」、「妳離婚回家住,回報父母也是剛好」,這些是我與照顧者接觸過程中,不約而同聽到的聲音。
手足之間照顧分工不均,則是另一個常見的現象。40出頭歲的 K 在母親罹癌時,手足情商未婚的她返鄉照料。
沒想到,母親離開後接著父親失智,眾人順理成章要她照顧,隨著父親病情惡化,脾氣暴躁,惡意攻擊,她疲於應付。兄姊每個月1人1萬元入帳,就不管事。
某天,K提出要將父親送到安養機構,親戚長輩紛紛出面阻止,指責她「不孝」。看著面色紅潤的父親,K覺得父親還沒倒,她可能就先垮了,而且這幾年自己沒有收入、存款微薄,對於以後的生活,她連想都不敢想。
女兒扛起照顧責任,結果父母偏心的還是兒子,這樣的案例並不罕見。例如,民法遺產繼承權女兒與兒子相同,但是女兒「被自願拋棄繼承」比比皆是。
6個小秘訣,避免陷入照護者危境
照顧者在長期無支援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沮喪、憂鬱、絕望等情緒,甚至累積成疾病。長照家屬患有憂鬱症的比例不低,要避免形成照顧者危境,需要注意這些事項:
1. 不要貿然辭掉工作,把精力用在有品質的陪伴
辭去工作常是照顧者悲劇序曲,留住工作用賺來的錢請專業的照顧者,把時間用在當個有品質的陪伴者,對彼此都好。不要被親戚的「不孝」評論綁架,照護這件事就是出錢、出力,對於只出嘴的人,不用太客氣。
2. 照護是團隊工作,不要一個人扛
要屏除犧牲情結,長照路漫漫,自願扛起所有責任,往往毀掉自己的生活,讓他人樂得輕鬆。如果真的沒有幫手,長照2.0已經上路,不要忘記還有社會資源可以運用。
3. 親情無價勞務有價,親兄弟也要明算帳
父母親是手足所共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是理想,但要記得勞務有價,把自己的薪資算進去,未來還有自己的日子要過。
4. 留給自己喘息時間
照護是高密度消耗心神的工作,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病人。要有意識的留給自己喘息時間,一周做一次瑜珈,或是一天快走3000步,吹風發呆也很好,就是要留給自己一段時間。
5. 有意識的與社會連結
不要和朋友斷了聯繫,自絕於社交網路之外,朋友也許無法完全同理自己的心情,但是人際的互動會讓人較健康;醫療院所、照顧者支持據點、老人服務中心等地方會有病友團體、家屬支持團體,還會有長照、樂齡等課程,有些甚至有「臨托」服務,盡量讓自己走出門,透過網路社群為自己找到盟友,讓自己不孤單。
6. 在父母健康時討論具體的照護策略
人都會老,衰退是正常的現象。趁著父母身體還健康時,思考、討論萬一有天需要照護時,如何分工?有什麼具體的應付對策?全家動起來,蒐集在宅安養資訊或參訪養生村,扭轉對專業照護機構的刻板印象印象,動手打造高齡友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