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年輕人進駐到老人公寓,陪伴長輩排解寂寞、陪他們吃飯、聊天等,開啟一天的日常。老人有互動對象,年輕人從長輩身上學習不同的事物,世代融合讓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天天上演。
位於荷蘭的Humanitas Deventer老人公寓,採取跨世代混齡居住,長輩分享經驗給年輕人;年輕人和長輩話家常、提供生活上的協助、一起到外面用餐、分享新知,世代融合在這裡構成了幸福的畫面。
自2013年起,Humanitas開啟青銀共居的模式。雙澄照顧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巫瑩慧表示,長輩因為年輕人的入住,多了生活刺激;年輕人則可以減輕租屋負擔,為機構找到有意義的可行方案。
青銀共居的Humanists
為了促進老人與社會聯結,荷蘭的Humanists Deventer提供六名大學生免費入住,每個月要服務長輩30個小時,當友善鄰居。青年人的入住,排解了長輩的寂寞,也增加社會刺激。他們可以和長輩進行實際的居家生活,例如:聊天、上街買東西、一起逛街看電影等。
特別的是這群大學生非高齡照護的相關科系,「因為這裡不是實習的場所,而是生活。」巫瑩慧強調,如此才能避免落入照護的思維。
環顧老人公寓的設計,到處都是採光通透的環境,讓人遍體舒暢。巫瑩慧說,Humanists Deventer還規劃了小型超市、美容院等,超市服務由志工提供協助,老人家可以購物、做頭髮,豐富生活。
薩克森應用科學大學城市設計系的學生Jurrien Mentink在TED分享他在Humanists的服務心得。過去的他生活節奏快,來到Humanists步調一切慢了下來。老人家每天固定坐在大廳,他不忘上前問候。
老人家雖然部分失能,但是他們能傳授年輕人許多技能,他的吉他就是跟一位長者學的,而他也教對方學習如何使用平板電腦,臉書,彼此討論時事,如:布魯塞爾恐攻事件,交流外面世界的資訊。
「這些老人拓寬我的視野。」他們即便身體有殘缺,卻是非凡的人。在青銀共居期間,他與長輩成了親密的朋友,卻也不得不面對死亡的課題。幾位長者相繼過世,讓他學會道別,是一場活生生的生命教育。
少醫療 快樂多的Roosenburch
長照只能強調醫療,而失去自主嗎?在Residence Roosenburch終身公寓,老人家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事情,它鼓勵老人「當自己的老闆。」
你想幾點喝咖啡就喝,不用受制醫護人員規定的排程;「就算喝酒,喝醉也無妨。」巫瑩慧對Residence Roosenburch主張老人住在其中就是要快樂,印象深刻。
機構不應該以醫療和財務成本為導向,面對身體功能逐漸退化的老人來說,「居住環境要思考的是快樂,而非治癒。」巫瑩慧舉例說,當住戶想要養寵物,考量的不是細菌問題,而是牠能陪伴長輩。
而提供的餐點,不是基於省錢、有營養就好,還要考慮到用餐環境的舒適度、提供酒吧服務、甚至食材的搭配等,種種細節都有助於提升生活質感。
「我們無法治癒所有疾病,但是我們可以賦予老人權力帶出幸福感。」是Residence Roosenburch創辦人 Hans Becker的核心護理理念。在他的想法裡,要讓長輩活得有尊嚴且獲得自我價值,「這些感受有助於他們快樂。」
公寓裡,推崇「Yes Culture」文化,只要住戶提出要求,工作人員不會拒絕,會試著找出可以解決的方案。例如:曾有住戶提出想一次養五隻貓,在了解之後,她留了兩隻在身邊,其他住戶表示也想飼養,她則分送給他們,達成了協議。
「老人不是無助的個體,他們應該被允許自己做事。」護理不該取代全部的照護工作,而剝奪老人的自理能力。一味的幫助,居民將會忘記如何做日常工作。老人家可以做飯,和他人享受下廚的樂趣,「美味食物和護士同樣重要。」
Hans Becker對外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時,談及他對幸福的定義「是品啜一杯葡萄酒的時候。」他認為Residence Roosenburch的居民也該如此,有選擇的自由。
於是他開辦餐廳,藝術工作室,設立動物園,吸引孫子進來關心和探望祖父母。另外,也設立博物館,讓長者與過去有了對話,甚至鼓勵附近社區居民進到博物館參觀,讓住戶與社區互動,促進社區共融。
在老人公寓中,有不同世代的人相伴,老人多了幸福與歡笑,那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本文獲「伊甸園月刊」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