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之間的關係,真是既複雜又微妙!
說是以母女互相稱呼,卻又很難像真正的母女那樣親密、無所不談。
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尤其婆婆和媳婦的身分關係,跟母親和女兒是截然不同,做母親的對女兒嘮叨或是酸言酸語,身為女兒的可以不在意,但也可以頂嘴反嗆;同樣的,當女兒對母親耍賴或胡說八道時,通常母親也可以很快就原諒或釋懷,因為母女的感情乃天性,不會涉及到動機論,因此雙方可以較無顧忌地直來直往。
而婆婆和媳婦原本就是兩個陌生的女人,既沒有血緣關係又有代溝,她們之所以會湊在一起,完全是因為婆婆的兒子就是媳婦的丈夫。
偏偏在我們的社會學中,沒有一個科系是教導這個關鍵性的人際關係:男人如何建立、維繫母親與妻子間的關係?因此婆媳間的溝通只能彼此自求多福了。
人際關係的溝通最重要的就是為了要增進彼此瞭解,但由於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係往往建立得很倉促,就算透過兒子的關係彼此已經認識多年,卻因為尚未結婚,所以雙方真正相處的時間與瞭解程度也很有限。
如此一來,不論是婆婆還是媳婦,都會很在意對方的反應,而且一旦心裡的防禦機制啟動以後,也就會變得特別敏感,再加上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所以不論是婆婆對媳婦還是媳婦對婆婆,彼此在講話的技巧上(也就是閩南語所謂的「眉角」)都應該特別注意。
朱太太的沉默媳婦
朱太太(化名)到了兒子可以交女朋友的年齡時,就經常耳提面命地提醒兒子:將來若娶妻,一定要找一個面帶笑容而且懂得話語術的女人,因為他們家從商又兼有門市部的生意,在顧客至上的原則下,能做好圓融的人際關係比什麼都重要。
偏偏兒子找的媳婦是個安靜而沉默寡言的女生,為了希望媳婦可以趕快上手接班,於是乎,朱太太採取酸言酸語的方式來刺激媳婦,像是:「咱們又不是開棺材店,妳幹嘛嚴肅地老擺著一張撲克臉。」「過路財神看到妳早嚇跑了。」「到底我們家是欠妳多少錢?」
朱太太的激將法反而讓媳婦越發緊張,而不知道是要哭還是要笑才好。
於是朱太太決定改變策略,她隨團到國外旅遊了兩個星期,再回來崗位的時候,竟發現媳婦的服務態度已經不一樣了,像變個人似的,臉上不但堆滿笑容,也會主動招呼顧客。
驚訝之餘還來不及問媳婦,反而是媳婦主動跟婆婆說故事。
朱太太出國不在的期間,有好幾位老客人上門購物,其中有一位用語重心長的口吻跟她說:「妳長相很漂亮,但很可惜,為什麼不學妳婆婆一樣笑臉迎人?妳知道妳婆婆做人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只要走進她的店,即使買賣不成,做朋友也很舒服。妳既然是第二代的接班人,就應該要聰明一點,趕快把妳婆婆的好功夫給流傳下來。」
有些婆婆講話之所以會酸言酸語,與她的個性、說話的態度及口氣均有關係,甚至已經變成她自成一格的習性和特質,而不自覺。
不要把對兒子不滿的情緒,投射在媳婦身上
因此,如果媳婦覺得婆婆的酸言酸語已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或不舒服,其實可以直接找機會和婆婆溝通,用比較委婉的態度,但要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也許經過彼此溝通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己太敏感,而扭曲了婆婆的本意。
會對媳婦酸言酸語的婆婆,有部分是基於對兒子情感不滿足的反射,因為婆婆覺得兒子是她一手辛苦拉拔長大的,結果竟有了媳婦就忘了娘。
在心理不能取得平衡的情況下,又不能對兒子怎麼樣,就只好用嫉妒的方式來找媳婦的碴。
今日的媳婦就是明天的婆婆,因此如果能夠用「同是女人」而且將心比心,去體諒和感受一下婆婆的失落情結,或許就不會那麼介意了。
對於喜歡酸言酸語的婆婆,媳婦不妨把自己訓練成有聽沒有懂的大智若愚者,只要能學習不要太在意,那麼也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至於婆婆們要怎麼跟媳婦講話?當然除了盡可能不要酸言酸語,由於為人婆婆活得老看得多,因此對晚輩還是要用比較慈祥的態度,去包容媳婦的無理和無知。
(本文節錄自《婆媳學問大:黃越綏解答世代婆媳問題》,台灣商務印書館,黃越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