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失去至親好心痛...允許自己悲傷,不要急著要「好起來」

失去至親好心痛...允許自己悲傷,不要急著要「好起來」

對於「失去」我們常常無能爲力,但在恢復期間,每個人都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即使失去的經歷已經改變了我們,不可能回到失落前的狀態,還是可以讓自己重新投入生活,包括找回規律的生活節奏、每天留一些時間給自己。

文/諮商心理師 張璇

 

人生常有失落,有些失落毫無選擇空間,可能令人驚惶失措,也可能令人痛不欲生。

 

面對至親(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離世,對許多人來說,是極沉重困難的課題,走入喪親的哀慟,就像進入一座幽谷,若平時從未思考、正視過死亡問題,當無可避免的別離來臨時,即使有其他親友支持,還是可能頓失依怙,難以承受情緒巨浪的衝擊,不知如何從生命陷落的狀態中恢復。

 

失去至親之痛,有些人選擇活在「否認」裡,表面上繼續過著原本的日子,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過;有些人則活在怪罪他人、怨天尤人的日子裡,在人我之間築起一道石牆,也被種種憤怒和逃避困縛。

 

也許大部份的時候生活可以正常運作不致癱瘓,但一遇到特殊節日,許多失親者便會被一波波回憶的浪潮淹沒。

 

根據我自己的生命經驗與觀察,「承認傷痛還在」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但「時間是最好的療藥」這句話好像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時間本身並沒有療癒的功能,能幫助失親者漸漸復原的,是「在這段時間裡所做的事」。

 

究竟在失去至親時,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如何在這個幽深的陷落中自我疼惜?以下是個人整理的三點建議,提供給需要的朋友參考:

 

1. 允許自己悲傷,不再企圖逃避、壓抑或縮短它

 

失去至親常會喚醒其他失落的經驗,使生活的熟悉感、秩序感和安全感大大被攪亂,所以許多人選擇埋葬痛苦。

 

的確,逃避或否認,有時可以當個氧氣罩,讓我們不致被至親的離世吸光所有氣息,但若刻意壓抑或忽略、掩藏傷痛,悲傷的過程可能走得更久,甚至引發身體或情緒的疾病。

 

縱然大家都知道哭泣和難過是面對悲傷正常、健康的反應,也瞭解悲傷的心靈需要疼惜,我們的社會文化卻常阻擋哀慟,以各種方式鼓勵人們遠離悲傷及「要快點好起來」,而非面對它和認同它是需要去體驗的歷程。

 

有些人甚至會告訴失親者不可以哭出聲來,以免讓已故親人無法安心順利地前往另一個世界。

 

「哀慟」是處理任何失去必經的通道,剛開始或許很折磨,可能有許多的無奈、憤怒或無力感,甚至會有不少罪惡感或自責,但請不要害怕;誠實面對失去的事實,允許自己去感受失落帶來的沮喪與恐懼,不再企圖逃避、壓抑或縮短悲傷,才能從「為什麼……」走到「如何……」,投入新的改變和新的生活。

 

在這過程中,低落的情緒看似沒完沒了,常常不確定自己是否已從哀慟漸漸中恢復,有時感到似乎又吸得到新鮮空氣了;有時會覺得好像一直在原地踏步,向前走了幾步又倒退幾步,就像穿著一雙很滑的鞋子在冰上走……但也可能有個微小的聲音提醒你,這是成長、重獲新生的契機,如果急於將痛苦趕走,便也趕走將失落與生命整合的機會。

 

2. 告訴朋友你真正的需要,有時需要的是傾聽,而不是解決方案

 

當親朋好友失去至親時,我們最常對失親者說的就是「請節哀」,或是「請多保重」、「好好照顧自己」,這樣說當然沒有錯,但有的時候好像在告訴當事人悲傷是件很不好的事,可能讓當事人更不知所措、不知該如何面對和處理哀傷。

 

在陪伴悲傷個案的過程中,常有個案告訴我,當別人問候他是否好些時,他常不知道該怎麼回應。

 

「我知道對方是好意,但往往當我試圖告訴他們自己真正的感受後,就會被打斷,然後他們會說一些自己的故事,或自以為可以鼓勵我的話,要我好好的吃好好的睡。

 

而我真正想要的,只是有個人可以像心理師這樣,聽我說說話、給我一點哀悼的空間,不要告訴我他們是怎麼走過來的,也不用幫我解決問題。」

 

大部分的親友都習慣給建議或急於拉悲傷者一把,不然就是想遠遠地走開,但失親者可能更需要的是「默默陪伴」,和「可以真實表露痛苦與難過,而不會給太多壓力」的朋友。

 

在這一兩年失去父親又失去外公的難過、煎熬,情緒很複雜的日子裡,很感謝身邊有不少朋友的關懷和鼓舞。

 

但因為當時的自己還很混亂,也怕把不好的情緒帶給別人,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選擇把自己封閉起來,也因明白母親所經歷的哀傷可能比我更沈痛,加上還有許多娘家和工作上的事情要處理,在那段時間裡,身為獨生女的我必須比平時更堅強。

 

但我也知道我和母親都需要有容許我們掉眼淚、能接受我們的狀況時好時壞;會關心,卻不會一直希望我們趕快好起來、振作起來的朋友(還好母親和我各自都有這樣的朋友,漸漸的我們也成為彼此這樣的同伴)。

 

當你知道有人願意默默陪著你走過低潮和家庭巨變,有這樣的支持陪伴,即使熟悉的原生家庭日常已迭變,重要的親人已不在,仍覺得有股力量隱隱托扶著自己和其他家人繼續往前。

 

3. 沒有一定的時間表,也沒有對或錯的悲傷方式

 

對於「失去」我們常常無能爲力,但在恢復期間,每個人都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即使失去的經歷已經改變了我們,不可能回到失落前的狀態,還是可以讓自己重新投入生活,包括找回規律的生活節奏、每天留一些時間給自己。

 

近年在悲傷輔導、陪伴過程中的體會,和個人生命經驗的學習,讓我更熟悉在悲傷荒漠中行走的艱辛與煎熬;必須克服與重大難題面對面的恐懼,以及試著與痛苦並肩而坐。

 

除了找出時間、空間「好好哭泣」有助於復原,以「書寫」或「繪畫」哀悼逝者及梳理情緒也都能療癒憂傷,「將所經驗到的種種以日記的方式抒發或以直觀性的圖象表達」對我個人的幫助極大,所以也常建議個案這麼做。

 

療傷的過程是漸進的,要做到真正的「Let it go」和痊癒得慢慢來,急不得,沒有一定的時間表,也沒有所謂對或錯的悲傷方式。這些文字或圖畫記錄會真實反映所走過的路程,也讓當事人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

 

面對的歷程不但在生命中發生變化,我們也因著它持續成長。即使無法太快適應往後的人生都不會再有某位親人的參與分享,或一時還找不回生活的妥適感,至少,不會覺得自己好像隨時要被憂傷吞噬了。就像不久前走過喪夫之痛的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所說的:「接受自己的感受,但同時理解,悲傷不會永遠都在。」

 

無論喪親或喪偶,都是很難捱、不易走過的悲傷旅程。最後,想送給失親者一段過去所讀到的里爾克的文字:

 

「對心中無法解決的事抱持耐性,不用現在就得找到答案,它們不會因爲你不能忍受,就讓你知道結果。

 

也許過了很久以後的某一天,便漸漸發現自己正在經歷尋找的答案,甚至也可能沒注意到,改變,已經發生了。」

 

這段話在這兩年裡深深安慰了我,讓我更知道如何在傷痛失落中自處,由衷希望,它也能安慰許多正行走在荒漠和幽谷中的人。

 

(本文經愛長照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延伸閱讀

活在悲傷裡的人 是因為他們最有愛
活在悲傷裡的人 是因為他們最有愛

2018-01-22

生命的痛苦來自你不想面對的情緒
生命的痛苦來自你不想面對的情緒

2017-05-24

有時,一個靈感  就能逆轉悲慘人生  把失去的痛苦  變重新獲得的契機
有時,一個靈感 就能逆轉悲慘人生 把失去的痛苦 變重新獲得的契機

2016-10-13

不要奢求對方理解你的悲傷
不要奢求對方理解你的悲傷

2016-09-02

劉梓潔  悲傷的療癒  是重新出發的力量
劉梓潔 悲傷的療癒 是重新出發的力量

201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