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一人生活更開心,也得留意自己的時間管理和情緒管理。面對外來衝擊與評論時,我們需要反思:到底這個評價,是否要放入自我概念裡?
文 / 諮商心理師張璇
新獨居時代來臨了!人們愈來愈長壽,結不了婚、不想婚、離婚、分居、週末夫妻等的獨居人口也愈來愈多,日本經濟學家三浦展預測,獨居者將成為商業市場的主流消費族群…
單身族成消費主流 花錢享樂寵愛自我
瑞典有47%獨居戶,在北歐和日本,一人餐廳早已蔚為風尚,台灣也有將近兩百萬的一人戶,但不論男女,獨自在高級餐廳用餐仍容易遭來異樣眼光。
有些人覺得獨居生活輕鬆自在,不一定會自怨自艾,有些人卻因被迫接受而鬱鬱寡歡。不是每個人都能對一個人住樂在其中,我認為要當個「樂單族」得更懂得「愛自己」。這三個字聽起來很耳熟,但具體的行動是什麼?不是過於自我、任性,也不是退離人群變得像座孤島,而是花多一點時間與自己相處,更享受獨處和居家生活。
創造小確幸 四大撇步樂獨處
除了消費享樂,好好「慰勞」辛苦工作的自己,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讓獨居者擁有更多小確幸?以下提供四個愛自己和更能享受獨處的方法:
1、設定界線 做好自我管理
除了身體上的照顧,「善待自己」還包括照顧自己的心力不過度消耗,以及在人我關係上拉好界線,避免無止境滿足朋友或家人的期待。有些人習慣照顧他人,盡量滿足朋友家人的要求,自己的生活卻一團亂。如果不懂得適時適度拒絕或說不,很容易過度消耗體力、精神。
除此之外,要讓一人生活更開心,也得留意自己的時間管理和情緒管理。談到愛自己,很多人會想到「更忠於自己的感受」,反而不太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事實卻是,過度表達、宣洩自我其實和過於控制、壓抑一樣,都容易對內在造成傷害。至於時間管理,重點則在於如何運用、分配大量獨處的時間,才不致虛擲浪費或增加空虛感,所以自律及自我控制是很重要的自我照顧。
2、欣賞自己 肯定自我價值
周圍的聲音總是不斷告訴我們各種評價和標準,要避免自我價值低落,最好的方式就是「停止與他人比較」,對自己多一點寬容。不少人因為成長在缺乏讚美的家庭而習慣自我批判和貶抑,即使表現不錯,也難以讚許自己和自我肯定。面對外來衝擊與評論時,我們需要反思:到底這個評價,是否要放入自我概念裡?
不妨先從外在開始,試著每一天對著鏡子,對自己作些欣賞的行動,仔細端詳鼻子、嘴巴、眼睛、手指……說些讚美它們的話,多去欣賞自己的優點,接受自己雖然不完美卻有許多很棒的特質。除了以肯定自己的話語驅散那些時常跑出來讓我們討厭自己的聲音,在面對挑戰和挫折時也需要時時自我激勵:「我一定可以克服困難和完成它,而且做得不錯!」「無論現在有多難,明天一定會更好!」
3、保持社會連結 正面心態過生活
人的認知會影響行為,怎麼詮釋「獨居」會產生很不一樣的結果。
許多研究已證實,適度獨處對健康有益,卻也很容易令人胡思亂想,以負面想法(自憐等等)看待目前形單影隻生活。幸福學家認為,正面情緒占三分之二,負面情緒占三分之一,比較容易感到快樂。要讓正面情緒比例增加,則需要多些正向思考。
我很喜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話,事情的得與失真的很難說,許多人因為獨居,發展出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因此完成了夢想。獨居不等於「繭居」,不是離群索居或失去社會連結,只是生活型態和一般與伴侶、家眷同住者不同。見過不少「樂單族」因為心態轉換,以新的眼光看待和運用多出來的時間,更用心去感知週遭的一切,愈來愈能享受獨處和樂觀面對。
4 、意義和樂趣 帶來幸福滿足感
害怕獨處的人,很難一個人看電影,也不喜歡一個逛街,容易感到落寞、空虛、無聊,覺得心煩、不幸福,不喜歡外出,也不想一個人旅行(即使是小小的旅行也不想),對大部分的人事物都不感興趣。遇到這樣的人,我總會鼓勵他們,尋找或發展一至兩項可以點燃熱情和帶來愉悅的嗜好或休閒活動。
亞里斯多德說:「幸福是活動的結果。」
老是宅在家不願嘗試新的活動,難免容易覺得無聊,生活裡的不快樂會不請自來,但快樂與滿足感卻需要努力去獲取和學習。
正向心理學大師班夏哈(Tal Ben-Shahar)強調,多從事有意義又有樂趣的活動,能增加生活的幸福感與滿足感。試著條列出平時常做的事,即使已安排進修或休閒,看看它們是否能帶來很大的樂趣又有意義,如果大部分活動都只符合二者其一,可能需要重新再找找更值得投入時間心力與帶來滿足感的事物。
快樂主權自己掌握 一人生活也開心
紐約知名社會學家克林南伯格(Eric Klinenberg)說得好:「我們都還在學習一個人生活,並且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創造新的生活方式。」
即使社會文化的某些主流價值常令單身或獨居者不那麼自在,「一人化」仍是必須更去了解和適應的社會風潮。也許因為某些因素暫時無法經營親密關係,用心經營與自己的關係、保持身心和諧,快樂的主權就在自己手裡。
別再因為無伴而發愁,活出熱情、學會一個人的快樂,便不需要羨慕他人的幸福。
(本文經愛長照授權轉載,全文請見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