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理想的退休生活嗎,需要多少錢嗎?要達到這樣的理想,我們要靠下一代,還是靠自己?
年金破產議題近來吵的沸沸揚揚,讓今年45歲、有一對上高中兒女的Alex,突然意識自己一直沒有為退休做任何的準備,如今驚覺工作與體力都走下坡,擔心「工作頂多能撐到55歲吧!」Alex滿懷焦慮地倒抽一口氣,「怎麼辦?現在準備退休金還來得及嗎?」
攤開Alex的家庭資產負債表,除了定存、保險,還有單筆投入100萬帳面虧損近80萬的礦業基金,然而十年來夫妻兩人漠視投資損失,對理財規畫採取眼不見為淨的態度,讓他們工作20年來,可動用資金加計基金剩餘價值,僅有220萬元,看在專業CFP,同時也是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廖義榮的眼裡,台灣很多像Alex一樣狀況的人,若不積極做好理財規劃,隨著年紀增長、退休時間逼近,恐怕只會愈來越高,理財行動開展得愈晚,要達到預期目標的難度也將越來越高。
根據渣打銀行與《今周刊》合作,委託GO survey 市調中心所做的「好命退休儲備力大調查」發現,35歲以上青壯族的退休理財觀念與行為普遍存在明顯缺失,退休生活的想像也偏向悲觀,這群平均月收入57388元、平均擁有資產總額252萬元的民眾當中,呈現出對自己退休金的理財績效不滿意、目標設定相對偏低、同時信心也低的「三低」現象。
從調查結果分析,有5成7的人不滿意理財績效,而在退休前存夠退休金的信心指數,平均僅有49.3分,並有高達54%受訪者將退休金目標設定在1500萬元以下,其中,甚至有30%受訪者選擇「不到1000萬元」。更驚人的是,假設每年報酬率高達10%,但仍有50.1%受訪者在其設定的退休年齡前,無法存到五百萬元,意味連「普通退休生活」都難以維持。
然而,累積退休金就像是一場馬拉松賽跑,從調查結果可分析出5種退休理財類型,姑且當作5種跑者,抵達目的地之前,各自呈現出特有的理財習性;譬如,投入本金部位太少的「貧血跑者」、理財方式過度保守的「迷走跑者」;而完全忽略風險,財務可能一夕翻盤的理財型有如「暴衝跑者」,本文中的Alex從高檔重押礦業基金慘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也有低估退休金需求的「短視跑者」,至於理財方向正確、心理素質佳的投資人,我們則稱為「完美跑者」。
值得慶幸的是,調查中仍有18%的受訪者屬於「完美跑者」,其中,超過半數57%的人,對於完成3000萬目標具有6成以上把握,這群人在「如何提高理財效果」時,有27%會選擇「諮詢專業理財顧問」,高於整體受訪者的11%,意味著,若能找對理財教練,走對方向,並且持之以恆,才是累積足夠退休金的正途。
月光族蛻變成完美跑者
45歲前作對5件事,50歲累積3000萬退休金
45歲前作對5件事,50歲累積3000萬退休金
今年51歲的洪大鈞,在28歲前,是資金投入不夠的「貧血跑者」,直到35歲,才驚覺缺乏明確的退休金目標,42歲找對投資教練建立一套正確理財觀,學會公司價值型評價法,進而做好資產配置後,蛻變成「完美跑者」,順利在50歲累積到3000萬退休金,每年有近250萬穩健配息收入。
洪大鈞30歲以前,是個月薪6萬多的上班族,目前兩個女兒分別就讀私立高中與國立大學的他,今年打定主意從工作20多年的職場退休,同事、長官們紛紛勸他:「再等2年,就能領到400萬退休金,你不多考慮一下?」洪大鈞心裡暗自想:「不要!既然賺到財富自由,我就想提早從心所欲。」
但是洪大鈞這令人稱羨、好命的退休生活,並非一開始就跑對方向。這場現實的退休馬拉松賽程上,想要從容抵達終點,從此過著財富自由、好命退休的生活,關鍵在於他做對5件事。
第一件事 儲蓄資本,先存第一桶金
28歲前,洪大鈞曾經是存不到錢的資金「貧血族」,當時意氣風發覺得自己有無限可能,一有工作獎金就能馬上花掉。後來考慮成家,計畫性儲蓄,嚴守「收入-儲蓄-投資=每月能花的費用」的紀律。
第二件事 買低總價自住房、努力增加工作收入
31歲,他在台中花100萬頭期款買低總價500萬房,成為後來借低利房貸、買高報酬率標的基礎,34歲留停念研究所,增加職場競爭力。
第三件事 練好財富智商、找對理財教練
35歲,訂下存3000萬退休金目標,以基金與海外ETF波段操作,43歲報名巴菲特理財班,學習價值型投資評價法、搭配諮詢銀行顧問的專業訊息,每年賺15%至20%穩健報酬,藉此,加上時間的複利效果,退休金的累積離目標越來越近。
第四件事 逢低存股、存基金打造被動現金流
50歲時,他終於累積的3千萬資產,創造近250萬元年配息,其中陸股每年約90~100萬、台股約60萬、全球債70~80萬。
第五件事 活用保單、保障理財缺口
此外,打從40歲起,他也再加保健康醫療險,並以實支實付做規畫,以年薪100來說,重疾險保額最好做足300萬,不讓一旦有重大疾病影響未來的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