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環境不景氣,製藥業者一方面在外資藥廠撤廠,另一方面生技製藥業錢景又看好下,本土製藥業者所面臨的轉型壓力異常沉重,以生產感冒糖漿「治痛丹」及止痛藥「五分珠」的明通化學製藥公司,資本額一億兩千萬元台幣,經過前年董事會改選後,積極在產品和通路上邁出國際化步伐。
在美國成立分公司推廣中藥保健觀念
總經理張光雄提到企業如何轉型時表示,時下有食品業者投入保健食品市場,通先前已在這個領域投注相關資源, 「藥廠和食品廠不同,本身已有 GMP 認證及製成設備,是跨入保健食品的優勢。」
因此十多年前當直銷興起時,明通已開始幫外商代工保健用品外銷市場,該部分占明通製藥整體業務約一○%,目前國內正處於外資藥廠紛紛關閉在台生產線,台幣貶值,進口保健用品又不划算的時機,明通也將加強代工的業務。
但代工終究不是長遠之計,在政府積極發展生物技術時,中藥是被各界看好的領域,民國六○年代,科學中藥受到海外市場重視,明通製藥開始將濃縮中藥列入研發重點,將西藥製成技術用於中藥資源與研究應用上,至今已研發出數百種濃縮中藥,供應市場所需。
講求通路的現代,掌握技術及產品還不夠,在國內市場規模小、競爭者眾的環境下,開發新市場,成了本土製藥業者的當務之急。張光雄表示,明通近幾年來除以產品多角化、人事精簡化為重心外,也努力拓展海外市場,當年科學中藥市場剛興起,明通即開始將業務擴展至海外,隨後並於美國成立分公司,負責推廣中藥保健觀念。
大陸不承認台灣的GMP認證
張光雄表示,中藥製成過程長,而且藥廠生產濃縮中藥時皆須申請品目許可證,一張證約台幣一萬多元,一個廠至少要有超過三百張的許可證才足以生產,明通雖然已有六百多張許可證,但是投資金額較西藥製成高,也讓經營者頗傷腦筋。
至於台灣產業的西進熱潮,也蔓延至製藥產業,據了解,大陸藥品市場年市值約一千一百億元人民幣,且每年成長速度高達一○%至一二%,其中西藥部分約占總市值的六八.一%,約有六千多家藥廠競爭,中藥占三一.八%,卻有兩萬多家藥廠爭食,規模龐大又非常混亂。
民國八十三年,明通正式進入大陸市場,以成藥﹁治傷風顆粒﹂獲得大陸醫藥產品註冊證於各大城市銷售,最初幾年的合作對象為國營企業,不料國營企業本身就有一千多種的藥品品目要賣,無暇顧及,而且台灣藥品的售價較貴,以致幾年下來的推廣效果差強人意,兩年前轉由民營業主接手,在廣告促銷下,該藥品在對岸的年銷量已經和台灣不相上下。
雖然有廣告,藥就賣得好,不過張光雄表示,要贏過大陸藥廠,許可證是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大陸當局為保障當地製藥業,一方面重點輔導國資樣板藥廠,一方面只批准新藥銷往大陸, 而且由於對方也在推動 GMP 制度,不承認台灣的 GMP認證,當初申請時,大陸醫藥管理局還派員來台灣藥廠審查檢驗。
CGMP認證讓業者苦不堪言
在諸多因素影響下,相較於同業直接在對岸設藥廠製造,明通卻是把台灣製造包裝好的成藥銷往大陸,張光雄表示,在大陸設廠必須先拿到許可證,但是申請核發之路遙遙無期,而台灣的優勢是包裝及品質,所以先以產品銷往大陸,建立品牌形象,等打開市場後,再以銷量決定是否在當地設廠,否則一年只需兩、三個月產能的市場,設廠的風險太大。
投資風險的評估,向來是明通製藥發展時謹慎考量的重點,即使商機再大,若要承擔企業高風險,也會遭到董事會否決,因此,家族企業加上中小型的台灣傳統產業,乍聽之下似乎構成企業化經營管理及轉型的阻礙,但是這並未構成明通製藥的經營困擾。
該公司副總經理張光道表示,明通在董事會保守的作風下,雖為家族企業,但是公私分明,且風險高的投資絕不碰,因此公司營運尚稱穩健,反而是外在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法令,對公司經營形成不小負擔。
通路產品國際化是首要目標
提及法令, 民國七十六年行政院衛生署正式實施 GMP 制度後,台灣藥廠就從四百多家淘汰到兩百多家,現在政府推行的藥品優良製造規範?( CGMP )制度,張光道表示,每家藥廠為了通過品管審核,勢必得再投資數千萬元的軟硬體設備及資源,現在景氣不好,對中小型的藥廠來說,要撐過去已經很吃力了,還必須跨過 CGMP 認證門檻,更讓業者苦不堪言。
除了 CGMP 制度,面對世界貿易組織市場開放的競爭壓力及全民健保讓醫院用大幅成長,在診所、藥房等傳統通路表現不佳衝擊下,明通在經管上也遇到問題,尤其是「人才荒」,說到這個本土製藥業者共同的痛處,張光雄表示,新藥研發及開拓歐美市場都需要人才,但有外語能力的專業人士卻鮮少願意進入業界。
張光道說,大家都想找海外通路,但是核心階層就只有幾個,若去了國外,勢無法兼顧國內事務,這是本土中小型家族企業共同的問題,所以礙於人才難覓及企業的規模,明通暫沒有跨入生技業的打算,等到通路及產品的國際化目標達成後,才會思考下一階段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