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初期,童子賢等華碩創業元老,「請來」老長官施崇棠當董事長,外界以師徒關係,看待施崇棠和童子賢。兩人聯手做大主機板、筆記型電腦到品牌生意,把資本額千萬元的小公司,變成7000億帝國。
苦的時候合作,分家後事業更上層樓,兩人關係卻出現史無前例的嚴重裂痕⋯⋯。
施崇棠(右)
出生:1952年
現職:華碩電腦董事長(1994年迄今)
經歷:1979年加入宏碁,曾任宏碁副總經理
1990年出資600萬元創辦華碩
學歷:交大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大電機系
身價:155億元(僅計算華碩、和碩持股)
童子賢(左)
出生:1960年
現職:和碩董事長(2007年迄今)
經歷:1982年擔任宏碁工程師
1990年參與創辦華碩,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2000年設立華碩工業設計部門
學歷:台北科技大學電通所、台北工專
身價:83億元(僅計算和碩持股)
他們兩人,既是共事超過三十年的長官與部屬,施崇棠也是童子賢的大股東兼大客戶,外界經常用「師徒」形容兩人的關係,但現在,兩人意見不合,正式浮上枱面,未來兩家公司的合作關係,甚至和碩的經營權,都投下變數。
場景拉到今年一月二十五日,童子賢應邀參加華碩尾牙,被安排坐在主桌、施崇棠的旁邊,鏡頭前,兩人有說有笑,外界解讀,華碩、和碩兩家公司「分家,情沒分」。
實情並非如此!
施崇棠接受本刊專訪時說,當時兩人看似有說有笑,其實是他向童子賢抗議,認為童子賢去年接受採訪的媒體報導,「我跟老童說,現在和碩做這麼好,我很替你高興,但是對外這些東西,最好不是事實的東西不要講,我只有講這句話而已,童子賢說,很多話也不是他說的,他是這樣說的。」施崇棠說,童子賢提及華碩、和碩的分家過程報導內容,與當年的事實不符,希望童子賢澄清,尾牙已經過了四個月,兩個人卻連一通電話都沒有再聯絡。
4個關鍵事件,讓30年師徒關係生變
分家矛盾
2007年施崇棠決定品牌和代工分家,一心想做品牌的童子賢,卻必須離開華碩,帶領代工部門。
財務負擔
華碩分家後,華碩出現虧損,逐漸減少對和碩訂單支持,童子賢一度表達併回華碩態度。
持股紛爭
華碩分家後,花二年才完成釋股,讓代工大客戶遲遲不願加碼下單。
媒體報導
2014年底童子賢對媒體談及當年分家,報導指和碩「被拋棄」,施崇棠希望童子賢澄清媒體報導,但童子賢並無反應。
這次,施崇棠不再沉默
"在華碩與和碩的中庭,能感受到分家留下的裂痕!"
▲照片中,白色大樓是和碩,黑色大樓是華碩,兩家公司只隔一道牆,施崇棠和童子賢的距離,卻是非常遙遠,施崇棠連到中庭的禪風庭園拍照,都問要不要付權利金給童子賢。(攝影/林煒凱)
關鍵一 媒體揭開舊傷疤 和碩是「被母公司拋棄」,點燃施崇棠怒火
「拋棄」兩個字,特別驚心,因為在施崇棠的認知裡,二○○八年分家時,他交給童子賢的,是一家前一年營業額四千七百億元、稅前純益四十億元的大型公司,分家初期華碩仍支持,和碩近六成營收來自華碩,宣布分家後,和碩前三年獲利都超過五十五億元,他記得的是,當年為了建立代工部門,為了攻進日本市場,施崇棠身為華碩總經理,卻在EPSON門口被罰站二小時,當時華碩製造基礎薄弱,製造業生產線最重紀律,EPSON來視察工廠時,竟還看到生產線上的工人亂跑,邊走邊裝零件,華碩在代工領域的基礎,是施崇棠於九八年,從零開始建立的,交給童子賢,卻被形容成破船,施崇棠再也無法忍耐。
分家陰影在施崇棠和童子賢之間始終存在,終於在童子賢接受媒體專訪後爆開了。
站在華碩與和碩大樓的中庭裡,都能感受到分家留下的裂痕,兩家公司仍然比鄰而居,只隔著一道牆的距離,中間風格獨具的禪風庭園,出自童子賢設計,拍照時,施崇棠半開玩笑地問,在這裡拍照,「要不要付權利金給童子賢?」
童子賢友人轉述,分家後至今,七、八年的時間,兩人少有互動,施崇棠和童子賢在尾牙碰面後,兩人一通電話都沒講過,施崇棠的家人、朋友,勸施崇棠「要考慮外界觀感」,「你說,我要怎麼辦呢?」施崇棠說,過去童子賢是華碩對外溝通的重要窗口,兩家公司既然已經徹底分家,施崇棠最終決定,自己面對媒體,把分家真相說清楚。
華碩在八年前宣布分家後,兩家公司的實力直接面對市場檢驗,一○、一一年,華碩的獲利一直在一六五、一六六億元打轉;一一年,和碩稅前利益,更從前一年的七十三億元,驟降至五千八百萬元,公司經營狀況可說是風雨飄搖。
去年,兩家公司都走出谷底,和碩營收衝上兆元,是台灣規模僅次於鴻海的第二大代工廠,華碩去年第四季,手機部門也開始獲利,巴克萊證券預估,華碩今年淨利上看二一六億元,達到三年新高,這兩家公司,過苦日子的時候不吵架,好日子來了,舊日心結卻正式浮上枱面。
因為當年分家過程中,權力交接的過程並不平順,宣布分家後,兩家公司關係緊張的傳聞就沒少過,一度傳出華碩有意將和碩賣給勁敵鴻海,甚至傳出和碩副董事長徐世昌,到華碩執行長沈振來辦公室拍桌,要求加快和碩釋股的消息。
施、童兩人,最強的夥伴,為何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這一次,本刊採訪施崇棠,並向童子賢及其友人求證,還原八年前,發生在華碩十六樓權力核心,分家權力轉移過程的關鍵場景。
華碩分家的起因,場景要回到○七年,戴爾董事長在美國德州的家,那一年,華碩好不容易擊敗三星,拿下戴爾電腦筆記型電腦代工訂單,戴爾邀請施崇棠到家裡做客,一見面,戴爾開口說出驚人之語:「要拿代工訂單,就要讓我併整個華碩品牌!」
當時,華碩的品牌筆記型電腦,在歐洲市占率快速增加,品牌崛起,但也開始危及代工事業,當時他眼睜睜看著華碩從九八年開始培養的代工事業,逐漸失血。SONY負責代工業務的主管,原本力挺華碩,但飛一趟歐洲之後,看到了華碩的筆記型電腦和SONY競爭。施崇棠說,這名SONY主管,原本滴酒不沾,這一次見面,卻和施崇棠喝到大醉,SONY決定抽單,先降到只剩一個機型,最後,終於降到零!
▲點擊圖片放大
關鍵二 內部人事擺不平 推動第一次分家,當時沒打算把和碩交給童子賢
面對戴爾、惠普、SONY都要求華碩,不解決品牌和代工的衝突,就不再下單,再不改變,四千多億元的代工事業,將窒息而死。○七年從美國回程的飛機上,他決定華碩推動第一次分家。
「我在飛機上的時候,就一直想……我的如意算盤其實是找Ted(指徐世昌),Ted其實見解很厲害⋯⋯,Ted的英文也比較好啦,坦白說,童子賢我也帶過,在我還沒有過去的時候,每一次要撐那個英文、要去找Intel,一定要Ted出來。」施崇棠說。
「對我的理想算盤的話,老童(指童子賢)還是比較適合做品牌,Ted適合做OEM,我剛剛不是都講他的優點嗎,他只有一個缺點,他不愛做頭。」施崇棠說,如果不是徐世昌放棄,童子賢今天可能還留在華碩。
「我其實跟老童說,如果是Ted,那最好嘛,Ted一定不要的時候,我跟老童說,我們都不是為了自己,一變公事的時候,就把個人都拋開了。」施崇棠說。徐世昌不接,又找不到更資深的人當徐世昌的老闆,童子賢才坐上和碩董事長的大位。
為何一手建立代工部門的施崇棠,不擔任分家後的和碩董事長?施崇棠說,分家第一階段,是把代工部門分割成子公司,「他們到底還是覺得我是老大嘛,怎麼老大去子公司呢?」施崇棠說。華碩財務長張偉明解釋,因為代工部門的財務條件不符合法規規定,擔當母公司的角色,只能把代工切割出去。
童子賢原本管品牌,分家的原因是因為品牌威脅到代工,但是分家後,童子賢卻必須承接代工,內心自然不高興,或許正是出現「分到破船」、「被母公司拋棄」說法的起因,也是種下兩人不和的關鍵因素。
師徒不和,傷口愈挖愈深,華碩四名創辦人早已全數離開,○三年謝偉琦離職時,對華碩的批評,又重新被拿出來檢視,謝偉琦批評,華碩以關係親疏為用人第一考量。一位華碩早期員工觀察,施崇棠引入妻舅曾鏘聲擔任副董事長,導致戰將李聰榮離職。當年創業時創辦人的約定,是不把自己親人、朋友帶進公司,他質疑,華碩家族企業的味道愈來愈濃。
宣布分家後,華碩內部也上演一場人才戰,和碩雖然定位是代工廠,一開始就定位自己要有設計能力,施崇棠和童子賢,在內部遊說,各自爭取關鍵人才加入。華碩設計長楊明晉就是其中之一。楊明晉回憶,童子賢先找他喝咖啡,他才知道公司即將分家的消息,童子賢分享他的願景,告訴他,代工廠需要能與客戶溝通的設計人才,沒多久,施崇棠也找上楊明晉,說,「好希望華碩能產生國際級的設計大師。」楊明晉半開玩笑回答,「可是很不巧,很多設計大師不喜歡做in house的設計。」施崇棠不斷說服,楊明晉最後留在華碩,同一時間,施崇棠拔擢沈振來出任執行長,分家前,兩位老闆忙著在公司裡約談員工,加入自己的陣營。
童子賢沒有經營過代工事業,施崇棠最後把大部分關鍵人才和資源,讓給了和碩,和碩雖然是代工廠,但從成立第一天開始,就有品牌廠的設計能力,華碩原有四千名研發工程師,二千二百名去了和碩,三二○名設計人才,分給和碩一二○人,連最賺錢的子公司,像是華擎和景碩,也歸屬在和碩旗下,光這兩家公司,一年就可以帶進二十五億元利潤。
關鍵三 互相質疑執行力 童子賢質疑施崇棠能力,要求 「把和碩併回去」
華碩淨值從一千四百億元,變成五八○億元,營收也減少三分之二。童子賢拒絕接收不賺錢的子公司亞旭,改拿現金,施崇棠也點頭同意。
「我們盡量就是讓他,很多該給他們的都給他們了,條件也不能講是(破船)啦,四千七百多億元,要做到也不是那麼簡單啦。」施崇棠說。童子賢接手華碩最大的事業單位、最賺錢的子公司,和碩還被形容成會撞山的「破船」,這才讓施崇棠跳了起來。
施崇棠表示,童子賢曾猶豫,要不要接下和碩,「有一件忠實的事要講出來,我們不是七月二日要宣布(分家),要先開董事會,再去金管會開記者會,那天老童的確有來找我,那個時候,他好像就有一點猶豫了,我就想奇怪,前面大家談到這樣,好像他很能夠接受。」
「他(指張偉明)都沒有Message(指發現童猶豫不接),之前都是他(張偉明)在handle(處理分家的事),……那一天我只能跟老童講,怎麼有辦法在這個時候再改啦,他那個時候有猶豫,我說,這麼大的事,要的話在前面談,怎麼可能在今天談?」童子賢友人否認此事。
分家後,童子賢還曾要求華碩把和碩併回去,當時和碩還是華碩百分之百持股的子公司。○七年第四季,華碩出現成立以來,首次單季虧損,雙方在董事長辦公室內爭執,「童先生質疑施先生帶品牌的方法已經不合時宜。」一位華碩高階主管說,施崇棠則認為,他可以把品牌帶起來,「希望童先生要有耐心。」
「老沈(華碩執行長沈振來)虧損,他壓力也很大,他也要Optomize他的資源。」施崇棠說,當時華碩虧損,必須減少下給和碩的訂單。
一位和碩高階主管說,當時童子賢與和碩副董事長徐世昌、執行長程建中、投資長蘇艷雪,直接到華碩董事長辦公室要求施崇棠,「把和碩併回華碩」,施崇棠再次拒絕,「分了就分了」,認為品牌和代工應該自己發展自己的能力,希望童子賢想辦法,表明只有徹底分家,品牌和代工才會有機會再起。
華碩是為了爭取品牌客戶信任,才讓品牌和代工分家,但是,華碩與和碩在○七年第一次分家後,卻為何花了二年時間,才把華碩對和碩的持股,從百分之百降到二五%以下?
當時,華碩首次用減資分割法釋股,外界稱為「華碩條款」,將一千股華碩股票,分割成一五○股華碩股票,加上未上市的和碩股票,外資痛罵蘇艷雪,「外資不能持有未上市股票,你不知道嗎?」
釋股傳言滿天飛,當時媒體報導,鴻海有意出資買下和碩股票,童子賢看到報導後震怒,還有員工反映,「我要去鴻海上班?為什麼要被你賣去?」甚至市場也傳出,和碩可能與能率董家合作,買入華碩股票,增加自己在釋股案中的談判籌碼。
施崇棠否認華碩曾考慮把和碩賣給鴻海,「怎麼可能,我連聽都沒有聽過,我當然是希望和碩把它(鴻海)擊敗呀,那個東西(指釋股),一定要老童同意呀!」施崇棠說。
▲施崇棠(中)左手邊站著是妻舅華碩副董事長曾鏘聲,右手邊是創業夥伴童子賢,雙方之間的摩擦,已經維持相當長的時間,這也是施崇棠跟童子賢關係緊張的重要因素。(攝影/吳東岳)
關鍵四 釋股傳言滿天飛 分家近兩年才完成釋股,代工大客戶不願下單
張偉明說,施崇棠要求,用什麼價格釋股、如何釋股、何時釋股?都要童子賢同意才做,當時張偉明擬了多個方案給和碩:賣給能持有未上市股票的機構投資人,或是用減資分割的方式釋股,但分家第一年,童子賢遲遲沒有反應。
張偉明說,分家一年十個月後,童子賢才主動提出減資分割方案,為了要讓兩家公司同步上市,童子賢和張偉明還一起拜訪金管會主委陳冲,推動修法,釋股後華碩對和碩的持股,才一舉降到二五%以下。
童子賢又如何看待分家過程?對於施崇棠所「還原」的分家說法,童子賢不願多做回應,也不願對分家過程多做說明,只說:「橫看成嶺側成峰。」同樣一件事,雙方解讀完全不同。
童子賢友人觀察,施崇棠先找徐世昌當董事長,「這一段童子賢沒有參與,他認為應該不是這樣」,談釋股,童子賢友人觀察,「剛開始華碩沒人關心(釋股案),主控權在華碩」,且因為分得不夠徹底,和碩面臨嚴重的抽單壓力,童子賢回頭要求華碩把公司併回去,釋股案才加速推動,解除大客戶下單疑慮。
對分家案,雙方看法顯然意見很不一樣,「品牌和代工未必一定要分家。」一位和碩高階主管說,蘋果手機和三星激烈競爭,卻照樣要求三星代工處理器,關鍵在實力夠不夠強,「能不能與敵人共舞。」他說,施崇棠突然不管代工業務,卻把龐大業務丟給從沒接過代工業務的童子賢,難怪童子賢會有被拋棄的感覺。
剛分家時,曾有部屬質疑,「若這是鐵達尼號,會撞上冰山,你為什麼要騙我們?」童子賢只能一一說服,「我們資產還不少,有危險,我會一一護送你們上岸。」最苦的時候,和碩頻被抽單,工廠有一萬人沒事做,可說是風雨飄搖。
雙方連華碩剛創立時留下的心結,也還沒化解。外界知道的是,華碩剛成立時,原本由童子賢擔任董事長,成立五年後才「禮讓」給施崇棠,但沒說的是,當年成立華碩的資本額一千萬元,施崇棠出資六百萬元,施崇棠是華碩最大股東,但剛到華碩時,童子賢讓施崇棠當總經理,大事都由童子賢對外接洽。
童子賢的朋友轉述,施崇棠雖出資六百萬元,但當時神通電腦創辦人侯清雄,也有意投資華碩一億元,若創業團隊接受投資,現在華碩董事長也未必會是施崇棠,光是六百萬元投資,並不代表什麼。
施崇棠透露,華碩剛成立時,還差點因為經營問題,賣給宏碁。他說,華碩成立後三年,營收和成長一度出現困難,產品品質下滑,施崇棠回憶,負責品質管制的創辦人之一廖敏雄,「一Q(檢查)下去就知道了。」廖敏雄等人請施崇棠當代表,與宏碁談判把華碩買下來,施振榮出了一個不高的價格,施崇棠只好回去告訴夥伴,繼續努力,日後,在其他創辦人推舉下,施崇棠才取代童子賢成為董事長。
施崇棠和童子賢在創業初期,有時一年也不接觸一次,童子賢友人說,創業時,施崇棠不常開董事會,一個人做決定。
但施崇棠信奉歐洲管理大師馬立克的信條,他認為管理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控制結果,馬立克認為,「我們不應該注重工作的樂趣,而是要注重工作的成效。」在管理領域,「最重要的不是和藹可親與被喜歡,而是成效與正確。」
施崇棠的挑戰是如何替企業創造更高價值,這個人會不會因此喜歡他,並不是他的第一考慮。
用人布局是他經營企業最關鍵的決策,分家後,施崇棠留在品牌事業,讓童子賢接掌代工,同時,他讓沈振來升上執行長位置,替他擴張品牌事業。
分家後,華碩接連面對PC下滑,平板、手機崛起的變局,品牌挑戰不比代工少,以小筆電為例,這個產品在六年內,從占公司營收二三%的明星產品,降到○%,為了開拓新產品線,施崇棠就把手機團隊轉做平板電腦,才填補營收空窗。
三年前,他要求沈振來直接負責手機事業,去年第四季,手機出現獲利後,華碩今年出貨量目標二千五百萬支,挑戰宏達電的地位。
分家八年過去,華碩股東是最大受益者,八年中兩家公司市值增加兩千億元,施崇棠也是,他在和碩的持股價值,在和碩上市後增加了四十一億台幣,根據和碩年報,華碩和施崇棠持有和碩的股份,占和碩股份的二二.二二%,徐世昌和童子賢的持股只有六.三七%,此外,華碩訂單占和碩營收比率,一三年仍占一九.三三%,對華碩仍有相當依賴。由於華碩目前在和碩並不擁有董事席位,但如果需要,華碩可輕易在董監改選戰中取得席次,影響和碩經營權。
和碩去年仍是華碩的主要代工廠,華碩跟和碩的交易金額,去年達一千多億元,這塊餅,足以改變台灣代工廠的排名,施崇棠和童子賢關係生變,廣達等代工廠勢必會加緊爭取華碩訂單,影響和碩營收。
施崇棠和童子賢,個性完全相反,一位個性如老僧,為了思考策略,每天在辦公室開會到半夜二點,連飯都忘了吃;一位是多才多藝的「非典型企業家」,最擅長的,就是看懂人的心。
施崇棠從理性邏輯出發,最在乎的是整個大局的成敗,談到這一段,他略顯激動認為,代工部門當年被抽單,是因為太晚才分家,如果一開始就是兩個獨立的事業體,就不需要經歷這些痛苦的過程。「假設說不應該分家才對,那我沒有話講,我錯了,如果分家才對,我甚至認為還要再更早分,你們檢驗我到底做對了沒有?華碩從一開始到後面所有這種大的決策,我哪一點做錯(敲桌子十三下)?」施崇棠說。
他讓出舞台、資源給童子賢,他心裡認為,童子賢欠他一個道歉。但童子賢忘不掉的,是他拯救代工部門必須面臨的巨大壓力。
事成功了,人卻愈離愈遠,分家這一課,施崇棠和童子賢,還有最後一關要過。
"如果分家才對,我甚至認為應該還要再更早分!"
(攝影/林煒凱)
巴黎專訪 他像專注的棋手 一旦決定,落子又快又準
施崇棠很少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更少談他自己,這一次,他卻罕見主動邀約媒體,談敏感的分家內幕,以及他與童子賢之間的互動。
這一次受訪,施崇棠大方打開大門,從直屬董事長室管理的達文西實驗室,到他在巴黎發表會後台的化妝室,都對本刊公開,累積採訪施崇棠的時間,超過10個小時,也是罕見。
採訪過程,記者不斷追問,「為什麼現在要談分家?」施崇棠只淡淡地說,兩家公司都已步上軌道,是把事實說出來的時候了。
採訪施崇棠須全神貫注,同一個問題,他會從不同方向回答,前一分鐘,他會從管理理論回答,後一分鐘,他立刻切入分家最關鍵的內幕場景。如果說,童子賢是洞悉人心的文藝青年,施崇棠就像一位專注盯著棋盤的棋手,一旦決定,落子又快又準。採訪也是,一談到重點,他會直接切入關鍵場景,令人吃驚。
(林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