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後生活,需要更多的用心,才能給予長者健康安全和充滿尊嚴的雙重保障。在雙連安養中心,從家具設計到飲食、心靈關懷,都以「好還可以更好」的心態為出發點。
雙連安養中心園區面積共一萬一千坪,等同兩個台北小巨蛋大,有四棟主建築、四百三十二個床位,在許多角落的小細節,都能看見用心。
光是電梯一環,就充滿巧思。蔡芳文說,曾經有一位阿公因為行動緩慢,被電梯門夾到造成骨折。從這個意外事件作為出發點,他們開始對電梯進行大改造,首先,把電梯門易於產生死角的兩點式感應,改成一整排的紅外線感應,老人家不管走多慢,都不會被夾到;再來,把封閉的電梯設計為有透明窗戶,減輕封閉空間帶來的恐懼感;最後,在每間電梯裡加裝一排沙發,讓無法久站的老人,可以「坐電梯」,減輕跌倒風險。
▲電梯內的沙發,提供腳力不好的長者休息。
花三百萬元 改造舒適的沙發
由於多數老人會有駝背傾向,屁股也比較沒有肉,加上雙連安養中心的長者平均八十五歲,有一半的人有膝關節問題,所以怎麼「坐」,也很有學問。
一開始,安養中心訂做沙發時,沒有想到要符合老人的人體工學,導致長者坐在柔軟後傾的椅墊上,不易起身。因此,大約七年前,蔡芳文全面改造沙發,把背靠墊做成突出狀、降低座位高度、椅墊變淺,和廠商合作打樣成品,讓長者們試坐、徵詢意見並修改,直到做出三次樣品才拍板定案,總共花費三百萬元。
離開沙發區,長廊上的扶手竟然有上下兩排,蔡芳文說,這是為了讓坐輪椅的人可以方便使用;另外,扶手的起始點,也做了特殊設計,讓老人扶著行走時,袋子不會被鉤住。
分散服務站 讓老人感到關懷
分散服務站 讓老人感到關懷
至於最新的建築物──教堂,地面鋪設相較於大理石更軟的木地板,至於座椅的設計,也更具巧思,蔡芳文說,由於三芝比台北市區潮溼,進口的柚木,花了七個月做特殊乾燥,椅墊和背靠墊也符合老人人體工學,入座的時候,隨處有掛拐杖的暗鉤,前方也有可收合的桌子,平均一排五人坐的椅子,每個位置斥資一萬元打造。
「安全是基本,我們現在更重視老人的心理健康。」蔡芳文指著教堂的前方和側方大片透明窗,強調其弧度,讓雨可以沿著窗戶順勢而下,打到地上鋪設的鵝卵石,濺出高低不一的美麗水花,希望讓坐在教堂裡的人,感受到下雨的美感。
▲拉大座椅前方空間,便於長者坐下;靠背的弧度和椅子高度,使駝背長者易於起身。
▲櫃枱、廚房流理台,都在下方設置空間,方便坐輪椅的長者使用。
開發輔具 維護長者健康
最後,雙連安養中心也將科技與老人安養產業結合,向政府申請、開發各種智能科技。例如○八年的Zigbee安全定位偵測系統,在中心園區建置無線感測網路,長者身上攜帶著感應卡,走到戶外的魚池區時,管理中心就會收到通知。
一一年建置的服務連結器,長相有如小筆電的螢幕,拿起上面的話筒,讓長者與遠距的家屬做視訊通話。這樣的設計,省去複雜的電腦操作,只要按下所在房號即可連線。透過影像的即時傳輸,給予住在安養中心的長者更大的安全感。
另外,針對失智、沒有判別能力的長者,今年開始試用RFID(安全出入辨識與偵測救援系統)。讓他們身上掛一個手環作為發射器,上頭的小紅鈕一按下,警報會響,醫護人員可以在長者走出安全範圍時,盡快前往將之帶回。
在住的方面,房間設計將所有電路、水管設置在房門外,修繕時不會打擾到長者;公共區域的燈光,也以製造溫馨為考量,隨白天、黃昏、陰雨天的不同,採四段式調亮光線。
種種貼心,都讓人感受到蔡芳文和雙連安養中心一路走來的堅持,從六十五歲還有行動能力,到遲暮之年甚至癡呆階段,都能在這裡尊嚴樂活。
▲電動居家型升降床,可根據長者的身高調整床的高度,避免下床跌倒。
▲針對行動不便的長者,有腋下輔具,幫助通風不生褥瘡;中風患者,可以手掌輔具撐開指縫,避免肌肉萎縮。
▲在雙連安養中心,有卡拉OK、書法、種花、手工藝品等多元化課程,讓老後生活多彩多姿。
雙連安養中心
成立時間:2000年
負責人:陳文欽
投資金額:12億元
床數:432床
員工人數:228人
入住資格:60歲以上
收費標準:單人19000元起
雙人3000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