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因皮膚病求診的病人,有高達七成是溼疹,一顆顆紅丘疹讓人癢痛難耐,其中最常見的誘因,就是吹冷氣、吃冰涼食物所引起,民眾不可不慎!
秀出被自己抓得紅通通的手臂,黃小姐語帶無奈,醫師診斷她是接觸性皮膚炎,而且是對陽光過敏,因此每到炎熱夏天,臉及手臂就會出現紅腫、出疹子、發癢、斑點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脫皮。
醫師建議她最好的防範方法就是遠離過敏原,她開玩笑說,乾脆都待在冷氣房,少在烈日下出門;即使出門也要全副武裝,不然一碰到強烈紫外線或是一悶熱,皮膚馬上出現過敏症狀,讓人無所適從。
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許仲瑤表示,「溼疹」其實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許多種疾病具有的共同病變,簡單地說,它是一種皮膚炎的現象。根據統計,每年夏天因皮膚病求診的病人裡,以溼疹居多,約占七成左右。
溼氣聚積體內易發病
許仲瑤強調,溼疹是夏天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雖不算是嚴重疾病,但當皮膚搔癢難耐時,猶如千軍萬馬的螞蟻爬行,讓人不抓不快。急性發作時,如經適當治療,可在一至二周內治癒;如果治療不當,反覆發作,轉為慢性,病程可遷延數月至數年。
為什麼夏天是溼疹好發期?根據中醫的說法,台灣夏天高溫多溼,免疫反應特別活躍,有過敏體質的人只要碰到過敏原,皮膚就很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尤其氣溫升高時,許多民眾開始吹冷氣、喝冷飲消暑,體內聚積的溼氣無法藉由汗水排出體外,溼疹就容易誘發。
溼疹分為「內因」及「外因」兩種。內因主要來自於先天體質特異而引起的皮膚炎,如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外因主要是外界各種環境因子都有可能誘使發病,如紫外線、食物、汗水、金屬、冰水等,有些人甚至只要蚊蟲叮咬,也可能引發皮膚炎。
溼疹好發部位為手肘、膝後關節處、大腿鼠蹊部,少部分會出現在腹部;輕微者發紅,嚴重時會發出一粒一粒的丘疹,有些人因為太癢愈抓愈厲害,以致皮膚被抓破,甚至滲出溼黏組織液。
前三總皮膚科主治醫師趙昭明強調,溼疹發作初期引發癢症,讓人禁不住想抓,不僅皮膚愈抓愈紅,而且癢的範圍因此擴大,稍有不慎就抓破皮出水,癢卻不曾停止。門診裡,有不少求診病患抓破水泡,細菌也隨指甲抓過部位四處轉移,導致全身溼疹且感染蔓延。
及早止癢防病況加重
溼疹看似小毛病,嚴重時也有可能致命。趙昭明說,有些病人對於每年都反覆發作的溼疹不以為意,且會因為癢而不斷抓,抓得整身都是,有的抓出一顆顆腫塊,有的還會抓出全身慢性溼疹,甚至蜂窩性組織炎,須住院治療。他建議病人,出現輕微的溼疹時,就要及早就醫,藉由止癢藥物可避免搔抓及病況加重。
值得注意的是,門診時,許多病患以為胯下癢就是溼疹,自己到藥局買溼疹止癢藥膏擦,結果愈擦愈嚴重。許仲瑤強調,引起胯下癢的原因很多,有些時候是黴菌引起,民眾擦溼疹止癢藥膏兩星期內如果還沒有改善,最好趕快就醫。
過去就曾發生過一例病患,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胯下常會搔癢、起疹,加上皮膚也有脫屑及輕微疼痛,自行購買溼疹藥膏塗抹,沒想到皮膚病變範圍逐漸擴大,到醫院求診時證實罹患皮膚癌。
許仲瑤說,民眾對於長時間不癒合的傷口、皮膚邊緣界線不明顯的腫塊,及突然長出或是突然變大的皮膚腫塊,要趕快找皮膚專科醫師就診,不要自行到藥局買藥膏擦,以免延誤病情。
預防溼診,從改善體質著手
中醫認為,濕疹的發生主要是人體對外溫度的調節功能不佳,一旦人體「肝」、「腎」排毒功能不好,或是代謝異常時,就會誘發溼疹。中醫師吳明珠表示,西醫所謂的過敏,其實就是中醫理論所講的「外因」,尤其在悶熱潮溼環境時易發作。
「脾溼」也會誘發溼疹,吳明珠說,中醫所講的「脾」,並不是西醫所指的脾臟,而是指腸胃功能而言。一般人會產生脾溼,主要是吃多了冰涼的食物,造成腸胃蠕動功能變差(變慢),讓腸胃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變弱。當胃腸功能不正常,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形成溼氣停留在體內。久而久之,鬱而化熱,便在體內創造了一個「溼熱」的環境。此外,體質燥熱者也容易得溼疹,尤其外在環境及飲食上又過於燥熱,更易誘發溼疹。
吳明珠提醒,要避免溼疹病發,根本上就要從改善體質著手,應少吃易於誘發溼疹的食物,如荔枝、芒果及鳳梨等。天氣熱,不妨吃些涼補的食物,如薏仁、綠豆湯等,可以利溼退火,也能改善溼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