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學習、加上外界環境薰陶,造就出每個不一樣的個體,在職場上、生活中遭遇到的人、事、物,都有可能是幫助我們淬鍊的工具、誘因或是催化劑,而自己就是那個瓷器的推手。只有自己知道想要成形的作品形狀,也唯有自己才能願意花一個上午的時間細心雕塑…
前些時候,終於收到我親手捏的陶瓷,那是第一次經過手捏、拉坯成形後,加上各種創意拼貼,最後再由專業師傅釉燒而成。看到精美的作品,突然有一種感動,其實人人都是可以經過淬鍊而成就自我。
那一天,我們一群朋友前往位於鶯歌老街內的百年陶瓷工廠,第四代傳人潘大哥熱情地接待大家,並且親自指導拉坯技巧。在場的朋友大多是第一次體驗陶瓷創作,感到有些生澀,於是師傅們不厭其煩,在拉坏機前重複操作,為的是讓所有人在離開工廠之後,都能記得捏陶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際卻充滿各種哲理。
首先,將雙手沾濕,雙手的大拇指放入陶土中,隨著轉速越來越快,中間的凹陷也越深,慢慢地杯子的雛形已經出現。接著,用雙手將陶土推高,同時將邊緣修薄,最後在內圓底部向外推一下,杯子變成了花瓶。
一塊陶土,在還沒有雕塑前,只是一塊不起眼的土,但經過各種步驟後,最後卻有可能變成價值連城的瓷器,而人生不正是如此嗎?
在職場上,人人都曾經是新人,面對工作的不熟悉感,常常會令人感到擔憂甚至抗拒,尤其是剛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在職場近五年的經驗裡,曾經有一度也懷疑自己是否還能「撐」下去,但總是有前輩告訴我,這些相對價值不高的雜事,其實是幫助新人熟悉環境的最好方式,當經歷過這一切,主管自然會更有信心指派重要的工作。
而這時候,就是發揮專長的時刻。
新人多少擁有犯錯的權利,就像陶土尚未素燒之前,都還能夠重新再來,因為這個雕塑的過程,就是一種學習。然而,經過五年、十年之後,職場的領域大概就會定型,當然凡事都有可能重新再來,但這一切的機會成本,絕對比年輕時候大了不少。因此,我相當鼓勵大家,在30歲前不斷挑戰自我,廣泛學習,摸索出一條人生方向。
當一切成型之後,修坯、接胚、乾燥、素燒、上釉、釉燒,這一切步驟,只為了造就最後完美的瓷器。
站在一個窯燒出數以萬計瓷器的陶窯面前,人是渺小的。而它能成就如此豐富的作品,肯定也有它的意義及價值。所有人圍觀向前,莫不想看清它內部真實的面貌,在潘大哥的操作下,陶窯打開了窯門,露出神秘的面紗。雪白的磚瓦內陳列了一些完成的作品,遠遠看去反射出釉燒的光芒。
潘大哥說,這些都是用在太空梭外層的耐火磚,大概可以承受1500度左右溫度,而且越燒會越白。而這座陶窯是立方窯,基本上不同的製作方式需要不同的工具,而工廠內使用的算是一般較常見的小型陶窯,供應小量需求及客人DIY使用。
本質、學習、加上外界環境薰陶,造就出每個不一樣的個體,在職場上、生活中遭遇到的人、事、物,都有可能是幫助我們淬鍊的工具、誘因或是催化劑,而自己就是那個瓷器的推手。只有自己知道想要成形的作品形狀,也唯有自己才能願意花一個上午的時間細心雕塑…
只為了等待成品後的感動。
本質、學習、加上外界環境薰陶,造就出每個不一樣的個體,在職場上、生活中遭遇到的人、事、物,都有可能是幫助我們淬鍊的工具、誘因或是催化劑,而自己就是那個瓷器的推手。只有自己知道想要成形的作品形狀,也唯有自己才能願意花一個上午的時間細心雕塑…
只為了等待成品後的感動。
我將作品擺在電腦桌前,看著螢幕,寫下這篇文章,窗外的風雨似乎已經停了,街頭又重新出現人潮。捏陶有感,手作體驗,其實生活處處充滿學習,有機會放下工作的煩悶,一起享受下班之後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