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產業經營的好應該是件長長久久的事情,衷心希望這樣的美好,能在供應商和消費市場之間有良好的循環。不讓只想賺錢的廠商,白白消費「文化創意」的美名,賺飽自己的荷包卻傷了消費者的信心。
每次看展,只要看到台灣自創品牌展出精彩的展品,便深深以台灣為榮。但隨著文創產品越來越多,即便文宣上寫著優美感人的文創故事,但我逐漸觀察到文創產品不再等於好產品。
說到這裡,我們要先來了解所謂的文創產品的定義。維基百科如此定義文創產業: 「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私以為,文創的立基點始於文化,透過創意和巧思做出能被市場接受的產品。當然,過往也有人討論過,文創產品是否都要源自台灣文化。這點我個人傾向開放,畢竟地球村的世界,各地文化彼此收納交融沒必要侷限。至於拿國家補助款或資源去開發的產品,可能還是要依循政府規範吧!
從上個月的一個小事件說起。當時在設計雜誌上看到某文創產品的廣告。做為產品開發者的職業病,決定驗證產品文宣上的資料。後來,我發現這個產品並不如自己宣稱的"有文化"。它在發源地並沒有任何文化歷史可供探尋,再來,公司登記成立時間遠遠短於號稱的悠遠歷史,除了自家文宣和網友宣傳,沒有任何第三方報導可佐證。感覺健康自然的產品也沒有提供更多的原料產地或來源說明。
當然,產品追查的過程可能不夠完整,但越研究這產品我就產生越多的懷疑。可悲的是,這不是唯一一次遇到被過度美化的產品。
另一次在開發產品的過程,因為待查證某個原料是否符合標準,需要專業人士確認,一路找到國家級的顧問來諮詢。對方一聽到產品供應商名稱,就馬上告訴我,那個產品達不到期望標準。當時我還有點不開心,覺得對方連細節都沒聽就下判斷也太武斷了。後來才知道這家供應商來請教過顧問相關的技術問題,所以顧問才敢這麼快的回答我。最讓我失望的是,這個產品的原料儘管沒有符合標準,在市場上卻從頭到尾都被包裝成"有機自然"的形象。
我不介意產品故事的行銷包裝,因為也做過行銷工作,明白行銷有時需要隱惡揚善的原則。但只是有點厭倦越來越多產品消費"文化創意"的美名,沒有提供對等的產品精神和品質,卻很樂意多跟消費者收點錢。
當然這樣的問題也不只限於文創產品。前陣子我意外發現長期使用的專櫃化妝品牌,竟然含有兩種以上對皮膚不利的原料。一度想寫信去總公司抗議,後來想想,這其實是我自己的錯呀!過度相信這些知名品牌會為我的健康把關,單純相信知名部落客或網站的推薦,以為廣告文宣上創造出來的自然美好就是全部。
幾年的產品開發工作讓我歸納出一個結論:好產品的品質會說話,不論它有多少文化包裝。因為當一個產品的市場接納度夠高,有時它自然就成為一個文化。如果有幸,一個好產品再加上豐厚文化的滋養,那它就是一門美學了。
也因此,現在要為自己買東西時,我回到做一個消費者的基本初衷:這產品適合我嗎?它的價格合理嗎?我會喜歡這個產品多久?
盡量降低精美的行銷包裝、感人肺腑的文案、服務人員甜美笑容對我產生的影響。
台灣現在聞油色變。我最近透過迪化街老闆的推薦,跟一家在地小廠買苦茶油。油瓶的包裝很簡陋,工廠和出產地也名不經傳。我跟老闆東扯瞎聊好久,確認原料運送過程、油品的釀造過程都沒問題後,因現場不好意思開瓶試油,只敢買一小瓶。等回家試油後,發現跟我原本習慣購買的品牌品質相去不遠。有機會再和老闆請教,才發現這榨油廠已經做了快三代人,在偏遠的山區默默榨油做好該做的事情,等待有緣的消費者。
工作的職業病常讓我看到產品就會去推算生產成本和通路成本。揣摩廠商的利潤後,去思考,當我知道這個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市場售價的差距後,是否還願意花市場價格去購買呢?去年再看一個新產品時,發現供應商有兩種不同規格的產品,其中A款的品質明顯高於另一款,報價也高一些,我問供應商價格能否便宜點,老闆笑笑告訴我A款產品只賣給直銷商,因為成本雖貴一點但因市場利潤好,直銷商總買的很乾脆。不過,後來想想,這老闆應該也有拐彎酸我小氣的意思。
報紙媒體不斷的告訴我們台灣的文創產力無窮,可以開創商機無限。期間確實也看到文創產業遍地開花,激盪出不少好產品。只是加上「文創」就是好產品嗎?就值得掏出更多錢來購買嗎?我們需要再想想。文創產業經營的好應該是件長長久久的事情,衷心希望這樣的美好,能在供應商和消費市場之間有良好的循環。不讓只想賺錢的廠商,白白消費「文化創意」的美名,賺飽自己的荷包卻傷了消費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