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限制股利發放的法規相當不何時宜,在本該是鼓勵台灣公司多多發放高股利的此刻,但法令卻扮演了封殺者的角色。
在金融理論中,股票股利收益率可能超越長期債券殖利率;因為相較於債券利息所得,股利所得的風險高得多。在一九七○年以前,美國普通股的平均現金殖利率,約等於AAA級債券殖利率的一二○%;換言之,若高評級債券的殖利率為一○%,則預期該公司的股利殖利率約可達一二%。
不過企業並沒有支付股利的義務,也就是說,公司派大可隨他們高興而調降或刪減股利。以過去經驗來看,就算股利殖利率比債券利息低,投資人也覺得合理;因為股價長期走揚,這部分的資本利得可以彌補較低的股利殖利率。
在多頭市場,普通股殖利率很少高過債券殖利率,只有在空頭階段,才會出現此現象。在景氣大蕭條期間,股利殖利率躥升到相當高的水準;進入七○年代,高殖利率的現象便消失無蹤。
最近全球股市飽受衝擊,多少會動搖長期持股信心,預期股利殖利率會再度攀升,就像大蕭條期間一樣。不過大蕭條期間的殖利率上揚,只發生在股價崩跌之初;一旦景氣遲遲不見回升,企業反會開始採取保守的股利政策,降低股利水準,以保留更多的現金過冬。
美國經濟在一九三四年觸底後大幅走揚,大約是在股市第一次崩盤後的三年半;儘管經濟回升,但股市仍持續落後經濟走勢;殖利率快速走揚,並持續至六○年代之後,股價才超越經濟成長率。自二九年股市崩盤後,數十年來,一整個世代的投資人,不斷把資金投資在債券上。因為他們在飽受驚嚇之後,再也無法信任股票了。若純以股利角度觀察,目前台股有機會成為全球最具魅力的股市,但需要政府政策鬆綁。
台灣仍是資金充沛的經濟體,企業仍能創造相當高的現金流量,個人儲蓄率也高,雖然這些年有下滑現象;而銀行資金也多,只不過少數金融機構的資金結構有些疲弱。然而台灣限制股利發放的法規卻相當不合時宜。在本該是鼓勵台灣公司多多發放高股利的此刻,但法令卻扮演了封殺者的角色。
企業累積大量現金,在可預見的將來,他們也不會動用到這些資金作為資本支出。公司想以現金發放給股東,卻因為會計原則被迫將現金轉成準備金。這些規定應調整,企業才能透過發放高股利,把用不到的資金挹注到經濟體;而持有這些公司股票的本地金融機構,也可強化財務實力。同時,高股息殖利率也可吸引國際基金重返台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