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製茶三十餘年,獲獎無數的台灣資深製茶師鄭添福,是國內目前少數堅持傳統程序的製茶師。
他認為人的心境對茶的好壞影響甚大,透過茶的表現,不僅能喝出韻味,也能喝出製茶者的心意。
「做茶是我的本分,平常心啦……。」鄭添福悠悠緩緩地說。
說「平常心」,或許是因為鄭添福早已得獎無數,再添肯定,是把他的歷來得獎數量從二十六變成二十七或二十八,好歸好,但畢竟加分效果不再那麼顯眼了。另外,「平常心」也是他與茶結緣一甲子的純粹心得,「製茶這件事,想得越多,雜味也就越多啊!」坐在台北瑞安街的老吉子茶行裡,周末午后,沏一壺好茶,在鄭添福樸實淡雅的語調裡,我們聽著一位傳奇茶人的故事。
鄭添福出身於新北市坪林,家中三代製茶,父親就是將包種茶引入坪林的關鍵製茶師鄭迪吉。自小耳濡目染的鄭添福,可說在娘胎中就跟著懷孕的母親在茶園中穿梭。
鄭家這一代共有八位手足,五子三女,除了排行老三的鄭添福賣茶也製茶外,幾位兄弟其實也是一身茶香:長子鄭金連曾任坪林鄉長,任內規畫了茶業博物館;次子鄭財發曾經參與炒茶機的研發;守著老家文山包種茶園的是老五鄭文炎,師承哥哥的拿手絕活,在坪林小有名氣,獲獎不斷,惜於三年前往生,現由弟媳繼續守護家園。
▲製茶必須專注,鄭添福說,想得越多,雜味也越多。(圖/鄭添福提供)
承襲父親製茶的「精」與「德」
承襲父親製茶的「精」與「德」
「父親做茶的『精』和『德』,讓我能在做茶的行業中生存。」說到父親,鄭添福滿是佩服,除了深受其無私胸懷的影響,也在父親身上看見了一位製茶師該有的人品與德行。但有趣的是,鄭迪吉原本並不贊成鄭添福繼承衣缽,不願兒子繼續「靠茶吃飯」。
鄭添福回憶童年時,每到日落後,父子經常共用一支燭光,父親製茶,他念書。某次,他向父親表達想要種茶的意願,但父親覺得鄭添福太瘦弱,告訴他:「鋤頭和筆,哪一個比較重?」暗示要他好好念書,「沒想到最後我拿了比筆還輕的東西:茶葉!」
從學歷來看,鄭添福稱不上是「很會念書的人」,但他從小卻也展現了高人一等的專注力與耐心。國小參加書法比賽,退伍後曾逼自己一天寫一張千字文,連續一百天,練成了他一手好字。在老吉子茶行,每一個茶葉罐上都有他親筆題的字,高雅娟秀中不失大方。退伍後的鄭添福,還是選擇回到家鄉跟隨父親學習製茶。「最初六次比賽,一個獎都沒拿到。」鄭添福笑說,直到第七年〈一九八三年〉,他才終於獲得人生第一座文山包種茶冠軍的特等獎。
當時,他的冠軍茶創下了一斤四千元的價格,這個數字,大約是那一年台灣每人每月平均薪資的三分之一。一時之間,除了吸引許多媒體前來報導以外,也讓更多人認識自己,坪林區農會理事長王成意說:「鄭添福對茶葉的執著度與用心的程度,值得許多製茶者作為榜樣,他重質不重量,對茶葉與茶藝都相當有研究,是相當難得的高手。」
進入九○年代,更是鄭添福囊括大小獎項的黃金年代。一九九一至九九年,在這九年間,他共獲得十四個獎座,幾乎年年得獎,已經是其他人口中「得獎不奇怪,不得獎才奇怪」的常勝軍,但最讓他激動的,還是○五年,一周內獲得坪林與台北縣的包種茶製造技術競賽雙料冠軍。
這是父親鄭迪吉在○三年過世以來,鄭添福的第一次獲獎,「我想親口告訴他,那個曾讓他擔心的瘦弱兒子沒有讓他失望,繼承了他的衣缽。」自此,鄭添福除了繼續製茶,也決定依循過去父親的風骨,將本身擁有的技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其他茶農。
▲位於台北市瑞安街的老吉子茶行,掛滿了對鄭添福得獎的肯定。
得獎無數
自1983年至2013年,鄭添福共獲26座獎項,以下列出國內比賽部分重要獎項:
1983年 坪林鄉春季包種茶比賽特等獎
1992年 坪林鄉春季文山包種茶比賽特等獎
1995年 嘉義縣阿里山茶葉生產合作社秋季優良茶比賽烏龍茶組特等獎
1996年 嘉義縣春季高海拔優良茶競賽烏龍茶組特等獎
1999年 嘉義縣阿里山茶葉生產合作社春季優良茶比賽烏龍茶組特等獎
2001年 嘉義縣阿里山鄉高海拔優良茶競賽烏龍茶組特等獎
2005年 8月21日獲坪林鄉包種茶製造技術競賽特等獎,8月26日再獲94年度台北縣包種茶製造技術競賽特等獎,一周內連獲雙冠王。
看重「浪菁」 將青澀滋味化為甘醇
看重「浪菁」 將青澀滋味化為甘醇
溫潤但執著,是鄭添福的個性,也是他製茶時的手藝特質。多年製茶生涯下來,鄭添福認為茶的香氣是由茶菁(剛採下的新鮮茶葉)品質和技術所決定,其中,茶菁品質得依茶樹的品種、生長環境、氣候、土壤和摘採時段而定,至於如何將青澀的滋味轉化為甘醇滑口,則端看製茶師的功力,這是製茶的門道,也是這個行業的迷人所在。
正因如此,他特別看重「浪菁」這個動作。所謂浪菁,是指藉由茶菁相互碰撞摩擦,而將茶葉多餘水分去除。說起其中門道,鄭添福說:「茶菁攤開的過程中,要留意鮮葉不可太密;太密,走水不順,臭青味會附著,這是影響茶湯的重要因素。」
他又說:「茶菁要隨雙手輕柔的律動,每隔一、兩小時就得將茶菁用手微微翻動……,大概到第六次開始會聞到花香,那個時候最精采!」我們盤算著,每隔一、兩個小時,直到第六次才開始聞到花香,那豈不是得守著茶菁連續十小時?「這常常是一天一夜不眠不休的工作,是耐力與體力的考驗。」
辛苦嗎?鄭添福顯然樂在其中,「過程裡,香氣韻律有時翻騰如搖滾、有時又悠緩抒情。」他說,做茶本身也是一種修行,「如果你不夠靜,茶湯出來就不夠美。正所謂人心不好,做出來的茶也不好。」溫潤又執著,鄭添福又一次做了最佳詮釋。
製茶的技術熟練了,鄭添福也開始思索各種可能,他認為「香氣隨土性而異」,於是開始四處尋找優質茶場,足跡遍布阿里山特富野、杉林溪,甚至中國雲南、西藏、福建等尋覓好茶場製作好茶,並且教導當地的茶農,如何有效並友善地管理茶園,培養正確的做茶態度和理念。
說起鄭添福的製茶理念,簡而言之就是「不強求」。他不會為了衝量而犧牲品質,也強調不必刻意尋找「高海拔」的茶場;他曾說,高海拔的茶或許好,但成本太貴,一般海拔高度的茶,若能依照四季正常採收,維持適當的水土生態,搭配好的製茶技術,一樣可以讓消費者喝到價廉物美的好茶。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九六年夏天,西北颱賀伯橫掃中台灣,造成神木村至阿里山嚴重土石流,那年他趕去特富野看他協助的茶園,沒想到附近都崩落了,只有他的茶園因為水土保持做得好,所以沒有損傷,當下他感謝老天與土地,從此更重視與土地和平相處,盡可能不對茶園施放除草劑與農藥。
走訪雲南 找尋夢中的普洱茶
▲四年前鄭添福造訪雲南,還特地爬上鍾愛的老茶樹與其合影。(圖/鄭添福提供)
▲鄭添福在雲南製的老班章生茶餅,初試啼聲便得獎,製茶水準不俗。
○三年,鄭添福的腳步走到了雲南,走訪了雲南六大茶山後,決定做老班章普洱茶( 編按:普洱茶的最高等級)。三年後,他的西雙版納古樹茶餅首度參加國際名茶評比雲南賽區評選,憑著入喉後的氣韻清遠、神采勁道與甘甜醇厚,順利奪金,同年比賽中,他也在烏龍茶項目中獲得銀獎;此後連續三屆,「台灣老吉子茶行」陸續獲得三金一銀,鄭添福的茶,已受國際專業人士肯定。
中華普洱茶協會副會長王傑,也是鄭添福的老客戶之一,他說,曾經買過鄭添福的老班章,也同時購買了一塊相同條件的大陸老班章,兩者相比,後者自有老班章原本該有的狂放滋味,但鄭添福的老班章,入口時則更多了一份溫柔與人情味。在王傑的眼中:「鄭添福的製茶過程夠仔細,也比一般製茶師多了一份對茶葉的情感。」
有人說,一片茶葉的一生,就是不斷釋放生命能量;對於茶,鄭添福的心情大概也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