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台上市的KY股已達九十六家,《今周刊》統計發現,其中四四%竟然跌破承銷價。究竟在萬點之際,有節稅效果的KY股應該如何選擇?
因為屬於海外公司的股利所得,本來較國內上市櫃企業更有節稅效果,若參加國內個股除權息,股利所得須計入綜合所得課稅,最高級距達四五%。但海外企業的股利,被認定為海外所得,當個人綜所稅同一申報戶全年海外所得未達一百萬元時,依法無須申報;只有海外所得超過一百萬元,且連同國內所得在內、總所得超過六七○萬元時,才須依最低稅負制、課徵二○%所得稅。換言之,綜所稅率較高、持股部位較大的投資人,若參加KY股除權息,稅率顯然比四五%低了許多。
▲點圖放大
優勢》海外股利所得 享有節稅效果
KY股免課健保補充保費,也沒有股利扣抵比率減半的問題,種種優勢加起來,對剛完成報稅的投資人而言,肯定很「有感」。例如豐祥-KY(編按:以下公司簡稱皆省略KY)、亞德客、中租、臻鼎等公司,今年配息率都達五成以上;豐祥代理發言人高宏鎰就指出,公司上市以來,配息大約都是前一年度稅後淨利的半數,展望未來,公司也將盡力維持此一慣例。
儘管享有先天優勢,但也有部分KY公司低配息、甚至不配息,股東難得的節稅效果因此被浪費,而且與近年投資人歡迎高配息的趨勢,大相逕庭。也有些投資人,完全感受不到這股收穫的情緒,因為他們持股今年沒有配息,或是配息比率太低,低得令人「無感」。
例如生產氣動工具,主要營運地點在馬來西亞的駿吉,自從一二年掛牌以來,只有一二年曾配發一元現金股息,其餘都是配發股票股利,去年連股票股利也掛零。駿吉上市以來,公司每年都賺錢,去年稅後淨利更創新高,為何經營團隊連年不配息,與股東共同分享經營成果,投資人肯定很關心。
無感》部分個股不配息 節稅效果打折
除了駿吉,生產鞋底片、EVO材料的勝悅,也有配息縮減的情形。公司上市當年,曾配發四元現金股息、一元股票股利,此後配息金額逐年下降,今年將配息一.二元,無股票股利。
雖然第一季受到匯損衝擊,但貿聯為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線束供應商,今年下半年起,特斯拉的三系列車款就將量產,明年全年被視為銷量有翻倍的潛力,貿聯在大客戶的訂單加持下,堪稱最耀眼的KY股之一。
除了貿聯,中租回台掛牌價僅二十五元,但如今股價在八十元上下,獲利顯著提高,股價漲幅也超過兩倍。當年公司雖從新加坡下市,但中租積極開拓東協市場,陸續在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成立據點,如今已成台灣與中國以外的新引擎,也是表現出色的KY股。
但其中,竟也有二十一檔個股,股價較承銷價重挫逾五成以上,占總數二二%。若將股價跌破承銷價(俗稱破發)的個股合計,更達到四十二檔,占總數四四%之多!在台股重新登上萬點,節節走高之際,高達近半數的KY股破發,更讓投資人好奇,背後原因為何?
有研究員私下指出,比起一般國內上市櫃公司,海外企業的組織架構普遍相對複雜,作為上市主體的控股公司,因為成立時間不長,通常股本甚小、在十億元以下;但其控制的許多子公司,總營收有時達上百億元,兩者規模頗不相稱,這是國內企業少見的結構。
亞德客業績連年成長,是掛牌以來長線走升的代表。(圖/ 攝影組)
冷門》營運結構「看不懂」 量能低迷
雖然主管機關強調,從法說會每年召開一次公告月營收、財報披露等規定,KY公司都與本國企業一視同仁,但確實有不少研究員很難掌握全貌,因此許多KY公司抱怨,來台後陷入交易量低迷窘境,就是因為投資人「看不懂」,乾脆跳過,因而影響量能。
平心而論,許多KY公司雖然當前股價表現欠佳,但在掛牌初期,都曾走過風光時期:例如TPK(宸鴻),挾著蘋概股光環回台掛牌,由於價差近三十萬元,儘管承銷價高達二二○元,仍吸引四十五萬戶參與抽籤,凍結資金逾一千二百億元新台幣。上市後,TPK股價一度衝高到九八二元,但隨著獲利失色,如今已跌至百元以下,若抽籤後持有至今,股價跌幅達五六%。
TPK最多曾大漲逾二倍,若散戶懂得適時逢高減碼,可能不至於受傷慘重。類似的案例還包括,一四年七月以二五○元高價掛牌的通訊,上市隔月就重挫至一三四元,此後一路走跌,目前雖回升至二十四元,但跌幅也達到九成之多。至於一二○元掛牌的大洋、八十五元掛牌的龍燈、八十七元掛牌的康聯,結算至六月二日,股價跌幅也都超過五成,早期參與的投資人,回顧起來顯然受傷慘重。
警訊》 掛牌後慘跌 大戶還持續減碼
還有一四年底才以三十五元上櫃的光麗,去年中一度跌至七.三元,如今掛牌不滿三年,跌幅竟也達到七成之多,到底公司為何一掛牌就業績走樣,投資人苦不堪言之餘,更應該花時間了解營運績效。
至於六月一日才掛牌的首家純外資新藥公司亞獅康,也跌破承銷價六十八.九二元,雖然後來緩步回升,但在新藥股必須等待產品開花結果的趨勢下,仍須長期觀察。
諸多KY股的股價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諱言,與當年放空機構格勞克斯(Glaucus Research)狙擊再生,暴露海外企業的財報不實、誠信不佳,導致投資人缺乏信心是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部分KY股陸續有大戶、甚至經營團隊重要成員減碼,也是造成其籌碼鬆動,股價難以支撐的原因。
就以再生為例,一四年四月,公司被格勞克斯狙擊時,第一大股東Ding Holding Limited(簡稱DH,公司唯一股東為再生前董事長丁金造)持股七.三萬張,丁金造個人持股一.二萬張,合計約四二.四%;三年過去,如今丁金造個人持股雖增為一.六萬張,DH的持股卻減為三.九萬張,合計占比剩下二○.五%。
在這段期間,DH曾數度申報轉讓,去年十二月甚至一口氣申讓二萬張之多,在股價低檔之際,前任董事長的投資公司帶來如此巨額賣壓,難免讓股價欲振乏力,也引來投資人批評聲浪。面對股民懷疑,再生似乎應該以更多行動,來證明公司的真實價值。
經營團隊減碼的KY股,還包括大峽谷等公司。大峽谷有兩席董事,過去一年來逐月減碼持股,這段期間,股價相對也維持在掛牌以來的低點。
至於大戶減碼的個股,以科納、麗豐、茂林、大略、合富、金麗等為代表。以金麗來說,持股一千張以上的大戶,從去年占比六一.二%不斷減碼,最新數據顯示,這群大戶持股只剩四八.三%,十七個月已減碼十三個百分點。再如大略,前三大股東近幾個月密集減持,董事長兼總經理梁競偉的持股,自去年八月的一萬○九張,今年四月已降為四九七八張,這段期間,大略的股價也進一步探底。
無論是大股東或經營團隊,增持或減碼自家股票的動作,都屬於其自身財務規畫,既然是公開資訊,投資人也無可置喙;但至少出手前,未來可以停看聽,同時參考基本面資料,避免與大戶決策「對作」,造成部位套牢。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