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起,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將國人使用及進口量最大的前十大中藥材列為「邊境管制」,沒想到新制度上路前,中國出口到台灣的中藥材突然銳減接近一半,到底原因為何?
進口中藥品質參差不齊
大陸輸台中藥材普遍存在的農藥殘留、重金屬、假貨充斥的問題,是長期潛藏在台灣人心中的疑慮。據估計,目前全台每年使用的中藥材當中,有九成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每年從大陸進口超過五萬公噸的中藥材,換算成交易金額,少則有一百億元人民幣,多則兩百億元人民幣,龐大的商機,也讓大陸的中藥材如人參、黃耆、枸杞、三七、沉香、甘草等,也跟著水漲船高。
一位年採購數億元的中藥商就表示,大陸的GAP(產地優良基地種植認證)認證藥材,在作為科學中藥、濃縮製劑之前一定會送檢驗,結果發現農藥與重金屬殘留相當普遍。
業者分析,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台灣的中藥材貿易商,多從大陸十七個中藥材專業市場及香港辦理進口中藥材,這當中,假貨不能算少,或因重金屬、農藥、微生物超標,或因加入不當的化學添加藥劑,品質良莠不齊,類似「黑心廠商用便宜的黃藥子染色冒充何首烏」這樣的事件,早已不是新聞。
如何從源頭控管,在離岸前進行質量把關,一直是兩岸中醫藥、食品衛生各界非常關心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或許已獲得解決的機會。
經過兩岸多次協商的結果,今年八月開始,從中國進口最多,台灣民眾食用量也最大的前十大中藥材(包括紅棗、黃耆、當歸、甘草、地黃、川芎、茯苓、白芍、白朮及杜仲),衛生署已採取「過三關」的模式,為進口中藥材的安全性把關。
首先,從今年八月開始,中國的中藥要進口到台灣,必須先附上中國六十六家質檢總局以及十八家藥監局的證明文件,證明所申請進口的中藥材,是經檢驗符合台灣的標準,才能引進到台灣。除了要檢附檢驗證明之外,大陸輸台的中藥材,進到台灣的海關,還須另行抽檢五%的邊境管制,確認引進的中藥材是否符合檢驗室的檢驗。
中藥材進入市面後,衛生署以及各地的衛生局也會不定時檢測。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說,從八月起,衛生署就不定時在市場上抽查中藥安全性問題,短短三個月就抽檢了四百公噸的量(抽檢比率四七%)。雖然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現什麼不安全的中藥材,但短短三個月就抽檢四百公噸,可看出國人真的很愛吃中藥!
從八月檢驗制度上路至今,台灣市場並沒有發現什麼重大違規情事,不過中國中藥材輸台市場,在整個藥材邊境管制上路前夕,已經出現爆炸性的大改變。
新規定已成中藥材進口壁壘
由於在檢驗制度正式上路前,兩岸藥材邊境管制已經開始啟動,來自對岸的中藥材必須取得證明文件始能進口。在此把關之下,根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今年一到七月中國茯苓、菊花、甘草、地黃、川芎、白朮、黃耆、白芍、杜仲等中藥材出口數量出現銳減,其中地黃、白朮、白芍、杜仲衰退幅度都超過五成以上,這些都是中國輸台最大宗的中藥材。
至於大陸藥材出口到台灣的數量,一到七月更是大幅衰減四六%,台灣也從中國中藥材第五大出口國降為第六大出口國。
以同時期大陸藥材出口到其他國家都仍維持正常來看,大陸中藥材輸台的數量突然間幾近腰斬,顯示有接近一半的中藥材因為無法通過邊境管制,而沒辦法出口到台灣來;這個數據,相當程度證實了先前國人擔心「大陸進口中藥材大多不安全」的想法,並非毫無根據。
對於今年前七月中國輸台的中藥數量銳減,勝昌製造總經理李威著表示,雖然看到銳減的數字顯示之前沒檢測時,安全性確實有重大疑慮,但這樣的數據對藥商來說,絕對是爆炸性的震撼,因為新規定已經變成是中藥材進口的壁壘。
除了藥材安全性的把關,日前在廈門市舉辦的「二○一二年中藥材論壇」,台灣的業者與廈門藥監局則是達成進一步的共識,未來除了初步決定台灣的科學中藥、中成藥、中醫藥保健食品,最快明年就可以正式在廈門販售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輸台中藥材集散中心」的建立,台灣民眾最關心的中藥檢驗及安全問題,已經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在品質改善之後,交易平台的另一功能,則是透過市場機制,讓中藥產業更具想像空間。根據規畫,中藥交易平台將根據不同階段而分為現貨、電子、期貨等三種交易方式;也將成立藥材實務展示區、中藥加工區、金融配套區、台灣廠商展品展區、現代中藥產業研究與創新中心等。
立委廖國棟表示,兩岸中醫藥的往來,長期存在許多的障礙,既然雙方的醫藥衛生管理協議已經簽署,如果能盡快透過檢驗與交易平台的建立,對兩岸的中醫藥發展是一大躍進。無論如何,從品質監管的提升做起,透過交易平台建立而掀去面紗的中藥,或許將有機會成為兩岸合作之下極具爆發力的新創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