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掛牌的觀光類股公司表現亮麗,進而帶動一波比價效應出籠;靠一部電影竄紅的墾丁夏都飯店,未來除了依賴想像題材支撐,需要更多基本面讓股民買單。
儘管法人圈對於「觀光類股是典型對政策面反應敏感的族群」已成共識,也就是說,從歷史經驗看來,該類股營收表現通常影響不到二%的股價,反倒是政策一打個噴嚏,行情立刻就會有激情演出,但夏都這起噴出行情,顯然已由「本夢比」主導整個盤勢,使得夢想和現實之間值得回歸理性一一拆解。
政策造就比價效應
先來解構當前的觀光大餅。事實上,台灣的觀光經過政府幾年來的勵精圖治,確實有了顯著的成長,拿去年來說,全年外國人來台人次即突破了六百萬大關,相較於二○○三年低點時高出一倍多,而其中以觀光名義比率又由○一年的三六%,提升至○六年的四三%,至去年則躍上了六成,而這一切,又與執政黨力推的大陸客來台觀光與自由行深刻鏈結。
○八年台灣開放大陸客以團進團出的名義來台觀光,一一年又正式放寬為自由行,這使得四年前開放之初陸客來台僅三十三萬人,在一○年時一舉超越日本人成為來台觀光之最大宗,而去年更飆至一百七十八萬四千多人,占比為二九.三%,陸客可說是當前台灣觀光業的主要命脈。也因此,隨著馬英九連任,在兩岸和平紅利的加持下,才持續被視為推動觀光產業的超級引擎,造就了觀光類股令人咋舌的「比價效應」。
淡旺季營運落差是瓶頸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和大陸緊緊相依的香港,陸客七五%透過陸運交通入境,和大陸一海之隔的台灣,絕大多數必須依賴空運,依照目前兩岸直航航班有限、直航機場腹地不足的窘境,無疑造成了未來台灣吸納陸客的瓶頸。姑且不與香港比,聚焦在陸客來台後的下榻飯店,目前全台最受大陸人歡迎的是桃園的桃園大飯店,全年陸客入住人次高達十五萬五千人,占比為該飯店的六成左右,而第二名的則是台中的通豪大飯店,顯見陸客的下榻飯店仍以三、四星級的中價位旅館為主,以夏都每晚房價逾五千元的水準來看,如何吸引預算較低的陸客或自由行背包客,恐怕是亟須克服的難題。
而弔詭的是,夏都的股價乃受惠於陸客題材,但偏偏夏都的客源有九五%卻來自國民旅遊,顯見是「別人吃米粉,夏都喊燒」,而這幾年國內觀光收益的成長,卻多半來自國外觀光客,○八年時,台灣的觀光外匯收益已超越國旅,一○年時,觀光外匯貢獻金額高達二七五九億元,高出國旅將近四百億元。
國旅最大的問題是,客源多半集中於周休二日或國定假日,淡旺季有天壤之別,再加上夏都位於墾丁海邊,夏冬兩季人潮差異大,亦造成營運上的另一瓶頸。
夏都的二百九十三間客房收入占總營收的七成,餐飲則占三成,於三大館的各式餐廳,共可容納一千人用餐,以單店來看,量體不算小,但相對於國賓、福華、福容等連鎖體系,據點和量體廣布,夏都則僅墾丁單一據點,再類比於晶華、六福皇宮等市區型的飯店,客層多元,夏都亦偏重仰賴觀光客,難免有風險集中之虞。
在兩岸三地掛牌的飯店股中,獲利能力逐漸改善,是各龍頭業者的共同特徵。由於飯店業績與當地景氣高度連動,除了中國之外,這些業者也在全球廣泛布局,相對於收入高度集中於單一據點的業者,分散經營較能避開景氣趨緩的衝擊,同時發揮品牌綜效。
分散經營較能避開景氣衝擊
總市值較高的香格里拉亞洲(○六九.HK)、大酒店(○四五.HK)、晶華(二七○七),全都是版圖跨及多國的飯店集團。以本益比達七十一倍的飯店股——香格里拉亞洲為例,創立四十年來設立七十二家酒店,透過「香格里拉」、「嘉里」和「盛貿」品牌,集團擁有超過三萬間住房,若以二三○○億元市值計算,每間住房相當於貢獻七六八萬元市值。
因為一開始就鎖定亞洲市場,並強調高級定位,香格里拉受惠於亞洲經濟成長,業績數字陸續擴增。香格里拉去年全年營收成長二一%,但稅後淨利小幅衰退一○%,在分散布局、主打利基市場的策略之下,香格里拉在亞洲的高級飯店市場,地位仍相當鞏固。
至於台灣觀光股王晶華,也具有「獲利成長超過營收成長」的特色。晶華在一○年收購頂級酒店品牌「麗晶」後,版圖正式跨出台灣市場,成為管理四千間房間、據點分布三大洲及中東的跨國飯店集團。以晶華的市值三八七億元計算,每間住房相當於貢獻九六八萬元市值。同時,晶華也持續擴張餐飲業務,目前餐飲營收已占營收比重超過一半,是分散營收來源較成功的案例。
再來解構本益比。雖然綜觀現行的飯店股,不乏高本益比的個股,拿晶華來說,依二十日的收盤價來看,本益比為三六.二八倍,稍高於夏都的二九.二四倍;惟晶華在品牌的加持下,除了住房和餐飲外,亦有技術輸出的價值,此乃夏都暫時無法超越的。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