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不會再有更大的地震了!」 P.46

「不會再有更大的地震了!」 P.46

彼得包爾曼博士( Dr. Peter Bormann )現年五十八歲, 德國福萊堡地質物理學博士。 現為德國波茨坦地質研究所( GFZ Potsdam )全球自然地質類災害預警常任研究指導員, 也是聯合國國際降低自然災害損害十年計畫( IDNDR )地質類主要指導員。他曾經參與多項重要國際合作地震預警系統規畫案,包括夏威夷地震海嘯預警系統、尼加拉瓜火山預警系統、奈諾比及土耳其地震預警組織,近期內還將參與中國大陸及希臘的地質科學地震災害勘查的指導工作。

包爾曼博士不僅對台灣九二一地震問題研究得頭頭是道,隨問隨答,而且回答記者問題完全不需要停下來查閱資料,他更固守科學家實事求是的本色,對記者的謬誤概念不假詞色、立即糾正, 訪問之後還叮嚀要在網路上時時閱覽 GFZ 發表關於台灣的地質研究報告,還交代他在北京開會的時間、地點,歡迎記者有問題繼續請益。對於這位地質物理學家對台灣「科學式」的關懷,在此深表謝意及敬意。


全球平均每年有五次超級強震

根據包爾曼博士的分析,台灣發生災難式「雙重地震」的機率基本上已經不存在,民間傳言的「大災難」也不會發生,台灣這次的地震,只是地殼運動的正常現象,不幸的是發生在人煙稠密的地區。包爾曼與台灣的中央氣象局有極為密切的往來,對於台灣的地震活動掌握精確,以下是本刊記者在德國專訪包爾曼博士的精采內容︰

問:包爾曼博士,以你從事全球地震勘查研究的三十多年經驗,地質物理學的專業觀點,請你就這次九二一台灣大地震分析一下。我們急於知道,這是台灣地區地層異常的變動嗎?情況會惡化下去嗎?尤其是緊接在土耳其的大地震之後,這會是一個「特別的」全球大災難的前兆嗎?

答:我經常與台北的中央氣象台聯絡,交換許多資料,但是這是第一次與台灣的記者談話。

首先,我必須這麼說,昨天的地震造成了台灣中部相當大的損失,尤其是嚴重的傷亡,我感到非常遺憾。但我必須指出,以地質學統計分析的角度來看,這不能算是「大」的地震,更不是「特別的」地震,並沒有任何歧異於統計上的平均值與常態分配。


地震還在常態範圍內 沒有所謂「大災難」的跡象

以這次的強度來看,平均每年全球發生五次左右這樣規模的地震。你可以這麼算,每兩個月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約平均發生一次,在過去的一個多月裡,連續發生了三次,但是不表示已經偏離出了統計上的年平均值,比較「特別的」一點他們都發生在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造成非常巨大的生命、財物的損失,引起全世界的關切。但是如果地震是發生在人跡罕見之處、深海底、沙漠,除了少數的地質科學家外,不會引起多大的注意。以目前的勘查資料顯示,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這都還保持在常態的範圍內,沒有任何所謂的「大災難」跡象。

問:還有可能發生更大強度的餘震嗎?餘震會延續多久呢?

答:今天(九月二十二日)的兩次較大餘震只保持六.三、六.七級左右,已經減弱了,正如我昨天所預料的,符合了這類型地震的模式,應該不會有更強的強震出現。


「雙重地震」的機率已被排除

而且,更明顯的是,與記載上過去台灣的強度地震規模的深度及長度相差不遠,擦擊長度應該沒有超過七十公里,深度沒有超過二十公里。所以我排除所謂「重地震」( Doppelbeben )的可能,不可能再發生第二次更強烈的地震, 強於七.七級的,也就是說在同一個區域內不會產生第二個震央。餘震可能會延續二至四周,但應該不會超過六級。

問:你如何能明確地排除發生雙重地震可能性?

答:那是非常、非常罕見的狀況,在一九八五年墨西哥地震時發生過,而且是在四十五秒內就在第二個震央,產生了二度強震,而且那次的範圍長達兩百公里。根據統計,最遲,雙重強震在兩天內就會發生。只是,我要提醒,在主要的災區要盡快撤離人員,餘震也會帶來嚴重的傷亡,許多在主震後受損而還未倒塌的建築,反而會造成震區內許多過早返家的人的意外。

問:難道你不認為,這些接連發生的地震,是地殼的板塊變動擠壓過於「活躍」的徵象,而且台灣的地震也與歐亞大陸塊另一側的土耳其會有某種程度的關聯吧?所謂的世界板塊邊緣地震線。


地殼板塊持續移動 沒有活躍與不活躍的差別

答:你完全誤解了,地殼板塊的擠壓並無所謂的活躍與不活躍、安靜及混亂等等差異,而是一直保持某種穩定速度的緩慢移動,從最新的造山運動以來到現在,其實每天都在發生無數的摩擦與震動,沒有靜止過,只是大多數強度不大,或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所以一般人不會注意到這些地震,在地質儀表上則是每天連續不斷、大大小小的震動,例如在阿拉斯加平均每個月發生一千次左右四級以上的地震。

台灣的地殼變動是由於菲律賓板塊長期以來,以每年平均七公分的速度向歐亞大陸板塊推擠所產生的。我已經強調過,依地質勘查的長期統計數據來看,在一定的變異範圍內,可以判定,近來全球的地震有沒有過度頻繁的狀態。

你說的「關聯」,過於籠統,也是一般人常有的誤解。 當然,Global 來看,所有地球板塊摩擦類型的地震,都是相關的,有關板塊間的擠壓是相當複雜,也有相當多不同的地質物理學的解釋模式。但是你把上個月的土耳其地震與台灣聯想在一起,就像我把地質勘查儀上阿拉斯加最近的一次、你所不知道的地震,與台灣的地震扯在一起,同樣是沒有意義的說法,在人類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錯誤記載。

問:也就是說,你否定有所謂「大災難」的可能性,以及那些世紀末危機的傳…(打斷我的話)

答:那是絕對錯誤的!胡扯!我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我們要把握有限的時間,討論重要的事!由於人的疏忽、不注意以及無端的猜測,才會成為「大災難」。

問:如你所說的,由於菲律賓板塊以緩慢速度、持續的推擠向歐亞板塊,是造成台灣地震的主因。那麼為什麼會突然迸發成強烈的地震,而不是持續的輕度地震?

答:也許對你來說,會有些難想像。首先要了解,台灣、日本等島嶼與歐亞大陸、美洲大陸塊是不同的,並不是一整片的板塊,這些島嶼是由一大群板塊碎片推擠而壟起,你可以在 GZF 的圖上看到,有不同深度的碎板片。


板塊擠壓不深是不幸中的大幸

台灣的大半部分是圖上紅色、橘色的板塊、深度二十至四十公里。所以你可以想像,這些碎板塊就像小孩玩的地圖拼圖,參參差差擠成一堆。由菲律賓板塊擠向歐亞板塊的壓力是持續的,把它越擠越緊,但是並不會同樣速率的持續釋放能量出來,在平時的微小地震大多是在進行「堆疊」,地層也有空隙、鬆軟的部分來承受這些擠壓,在壓力累積到一定的程度,無法再容納下去時,就像一個無法洩壓的蒸汽爐一般,突然的爆發起來。所以你在理解這個地震的爆發狀況時,同時要構想出複雜的幾何圖形,以及能量與各種方位運動間的互換。

我覺得比較慶幸的是,這些板塊碰撞面並不深,也沒有沿延伸到台灣附近的海床下,否則像在太平洋夏威夷群島附近的七百公尺海床底發生地震,引發高達五公尺每秒二十公尺快速的海嘯,這會造成更可怕的災難,尤其對台灣海峽兩岸的人口稠密區。

過去的幾百年沒發生過的,在未來一百年內也不可能,你可以相信吧,地球的地殼並沒有任何的異常變化,台灣島及附近板塊擠壓也不會突然變得很激烈,沒有任何新的變異條件加入其中嘛!

問:在這次地震的餘震結束後,台灣發生同樣強度地震的可能性有多大?會在多久之後呢?二十年、三十年,可以推算出一種周期嗎?


能量已經釋放 下次強震可能在數十年之後

答:在這次的強震後,已經釋放出來大多的能量,基本上板塊碎片間將慢慢達到一種「張力的平衡」,連續的餘震是因為這些板塊間的碰擦面是參差不齊、粗糙的,但不久後就會慢慢找到平衡。

這是一種動態的局部均衡,你要記住,地殼的板塊時時都在移動,然後又慢慢行下一個階段的持續性推擠,漸漸地累積起能量。這中間可能又再經過四十年吧,或三十年,但是我不認為會有一種周期循環,至少目前沒有足夠的統計資料可以運用。一是我們對世界地震的研究與調查不過是地質史很短一小段,而且大多的歷史記載難以採用,我已經講過,在人類活動範圍之外的許多區域所發生的地震是毫無記錄的,台灣的地質記錄大概不超過一百年吧!這些工作,全球性的調查記錄在近五十年才開始慢慢推展,二者,你可以看到台灣附近的板塊多麼細碎而繁複,這是一件相當精密的計量工作,以及大規模的勘查,才能來了解其間的動態關係。如果貿然以有限經驗、而且基本上是不足的數據,就來談「周期」,是很嚴重的誤導,會使人誤信,科學家有能力預知強度地震的來臨。

問:在這次地震發生之前,波茨坦地質研究中心有預先得到任何的警訊嗎? 目前的地質物理學家能夠做哪些工作,來減低地震的災害?

答:簡單地說,地質物理學雖然不是一門新的科學,但是在明確地預測出地震的震央地點及發作時間上,仍然是非常不成熟的。在這次台灣地震發生以前,就有地質學家從儀器推算出來,但是無法準確地算出實際的發生位置,也不確定發作的時刻。

這是勘查科技條件的限制,以及即時的區域地質資料非常有限所致。爭取預警的時間,以及縮小鎖定預測的區域面積,提高精確度,是許多研究單位正在作的工作。

目前只有幾個特別的個案,地區性地震警示的常態組織,只有美國的夏威夷地震及海嘯警示隊比較有成效,他們可以在主震發生前半小時就發出警戒,由區域性的治安組織馬上展開疏散的工作。同樣形態的地震,在新幾內亞就常在毫無準備下,死傷非常慘重。另外,非常態的組織也有成功的幾個例子,例如我們研究中心與聯合國自然地質災害組織合作,在菲律賓、尼加拉瓜的火山地震勘查站,在九五、九六年很成功地完成事先預警、疏散人員的工作。在今年八月,三個星期以前,由波茨坦地質研究中心與土耳其政府機構合作組成的地震防警機構也剛剛在伊斯坦堡成立。總之,地質的構成經過了非常久的時間,要能準確掌握地震,我們還得有耐心繼續努力下去。

問:目前亞洲有哪些比較有成效的地震預警系統國家?貴研究中心與台灣的地質勘查科學界有任何的合作計畫嗎?

答:亞洲國家目前並沒有任何有成效的常態地震預警組織,不論是國際性的或是區域性,連日本都不算很積極,雖然東京在局部的防震建築技術上很先進,其他的國家更不用說了。有關台灣方面的警示防制發展計畫,你可以直接向中央氣象局的吳京明( Wu Jing ming )先生詢問。我也馬上就啟程前往北京,參加九月二十八日至十月二十日的國際地質科學自然災害勘查科技訓練會。相信有機會與台灣的專家們討論這次的地震,也希望我能得到更多詳盡的資料。
延伸閱讀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