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輪椅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輪椅共有403項結果
生活消費

他將吃剩披薩忘在捷運上「隔天竟找回來」,印度遊客讚:台灣人很善良…北捷遺失東西怎麼辦?

不少來台灣的外國旅客,都會被台灣人的友善與熱情感動,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TAEF)訪問學者胡莎娜(Sana Hashmi)日前就分享,1位印度旅客將披薩遺忘在台北捷運,最後竟然成功找回,讓該名旅客稱讚「台灣超安全、人民很善良」。

日期:2023-05-16

政治社會

三總醫拒開巴氏量表,遭家屬重毆6拳嗆「違反醫療法又怎樣」!他揭背後辛酸:開不開都可能出事

醫療暴力再度上演!台北市內湖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顏尚易,因評估病患狀況,認定不符合開立「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又稱ADLs),慘遭張姓家屬毆打6拳外加怒罵髒話,事件曝光不僅引發外界議論,也掀起醫界譁然,有醫師便吐露背後辛酸,無奈道「很多醫師都恨透這個功德量表!」此外,針對這起醫療暴力事件,地檢署也已介入偵辦,依法嚴懲施暴者。

日期:2023-05-11

美食旅遊

擁有最多螢火蟲品種!嘉義縣15處賞螢秘境大公開,還有花旗木最佳賞花期「就在此時」

嘉義縣令人最期待的螢火蟲季來囉!每年4月至6月是賞螢火蟲最旺盛的季節,在山區幾乎隨處可見螢火蟲在黑夜中飛舞,螢光閃爍,是屬於嘉義的夜浪漫!嘉義縣文化觀光局精選15處賞螢秘境,有嘉義最獨特的螢河鐵道秘境、全齡友善的賞螢步道及鄒族部落裡滿地飛舞的螢火蟲地毯奇景!邀請遊客來嘉義欣賞螢光美景!

日期:2023-05-02

生活消費

4/17起大眾運輸免戴口罩!家裡多的口罩、快篩能賣嗎 小心坐牢罰千萬,食藥署:只有「這些」可以

今周刊編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4/17起民眾搭乘大眾運輸,不用再戴口罩,只有進出醫療照護機構以及救護車需要配戴。隨著新冠疫情逐步趨緩,家裡若有多餘的醫用口罩或快篩試劑,是否可以透過社群媒體或購物平台加以販售?購買國外的血氧機、體溫計或隱形眼鏡等醫材至國內銷售是合法的嗎?衛福部食藥署示警,若為「非醫療器材商」販售醫療器材,涉嫌違反醫療器材管理法相關規定,當心有觸法之虞。

日期:2023-04-17

健康

不是手抖!巴金森氏病「這症狀」最易忽略,醫籲:50後注意4徵兆…左右25下「手指操」自我檢測

據2021年健保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有7.7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包括台語歌后詹雅雯及八點檔女星方岑,都是患者。巴金森氏病(又稱帕金森氏症)是盛行率第2高的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失智症,但只要及早發現、長期以藥物治療,發病後仍能享有生活品質。不過巴金森氏症初期很難診斷出來,醫師提醒除了大眾熟知的「雙手顫抖」之外,步態不穩也是重要前兆之一,若走路容易跌倒,千萬別以為是單純的老化或骨科問題,建議儘速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日期:2023-04-11

國際總經

蔡英文出訪/重視與瓜地馬拉「經貿外交」 持續扮演全球經濟關鍵力量!總統:讓台灣成為國際上亮眼的一顆星

總統蔡英文今天訪問瓜地馬拉與僑界茶敘致詞表示,台灣走向世界的腳步不會停止,大家在瓜地馬拉多貢獻一份心,台灣和世界的連結就多往前一步;台灣持續扮演全球經濟關鍵力量,也成為世界民主燈塔,為全球民主陣營照亮眼前充滿挑戰的道路。

日期:2023-04-01

政治社會

感謝優良觀光從業人員挺過疫情 觀光局長張錫聰:觀光業整備三年 臺灣歡迎世界

大疫之後,蟄伏的臺灣生命力蓄勢待發,交通部觀光局帶領觀光業在3年整備期間進行體質的升級優化,從業人員調整策略後堅守崗位,在國門開放的第一時間,從「心」啟程。

日期:2023-03-29

保險

「假設媽媽當時有買保險呢?」16歲時母親的血癌離世讓我明白:對於沒後盾的人,保險是一種人生備案

台大心理系畢業的作者吳東軒,擁有名校光環,理應握有人生勝利組的入場券,卻在確診罹患率只有4萬分之一的 NF2 (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第二型)後,從此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他所罹患的罕見疾病,會有大小腫瘤不停在體內生長,目前沒有根治方法。腫瘤長到哪,生命威脅就到哪,可能是癱瘓、失明、失去聽力,或是終身無法自理。「不正常的目標,就要用不正常的方法才能完成。因確診罕病而人生走上岔路的那一天,我加速完成了夢想:創業、結婚、買房。」過好人生本來就不容易,但如果有病的話,人生又會更難一點。確診後在又反覆又折磨的療程中,他歷經數次照30秒、吐3小時的放射治療;摘過1顆5公分的腦瘤;跟剛求婚的女友在手術前交待好幾次遺言……但同時,卻也領悟出自己到底該用怎樣的方式活著。

日期:2023-03-17

情感關係

她辭職照顧父親,50歲被嫂轟不工作「要我老公養一輩子?」辭職照顧雙親前4個風險先思考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一旦家中長輩生病需要照料,許多孝順的晚輩都會考慮辭職回家照顧。但選擇離開職場,還回得去嗎?中間沒有工作與收入的狀態下,又能撐多久?如果兄弟姐妹願意在經濟上支援,他們的另一半又能否體諒呢?近來網路論壇Dcard出現一篇的發文,引發兩方不同意見,起因正是原PO小姑為照顧行動不便的公公,多年沒有工作,但公公過世後,小姑仍未到外謀職,年近50歲仍由哥哥支付生活開銷,讓原PO怒喊:「老公要養他妹妹一輩子?」

日期:2023-03-05

職場

遭遇雷擊、夥伴遇難 刻苦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 紀錄片導演麥覺明 會計人迷上山嵐、動植物 為台灣特有種說故事

曾透過行腳節目《MIT台灣誌》帶觀眾的眼球登上台灣百岳,這一次麥覺明交出《山椒魚來了》紀錄片新作。這部耗時十七年製作的影片,捕捉台灣特有種山椒魚瀕絕的身影,也記錄時代洪流裡致力生態研究的人們。

日期: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