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台灣產業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台灣產業共有1054項結果
傳產

ESG永續台灣高峰會》持續淨零減碳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政府與企業攜手前行 共創淨零新經濟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刻不容緩的議題。政府面對此一重要課題,除了不斷推出整合性方案,更必須與產業並肩前行,協助產業取得所需技術、資金與資源,才能共同創造以綠色成長為驅動力的淨零新經濟。

日期:2024-03-18

傳產

ESG永續台灣高峰會》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企業善用科技創新、系統策略分析,全方位邁向淨零永續

面對零碳排已是全球趨勢,除了企業導入創新科技之外,工研院也開發永續碳管理平台,與跨領域策略顧問服務,協助企業克服實現淨零的諸多挑戰。

日期:2024-03-18

傳產

碳費基準呼之欲出,台泥張安平支持「碳有價」:本土進口商品都應支付碳成本,籲宣告台灣CBAM推動時程

環境部26日將召開碳費費率審議會,也預定3月底公告碳費基準,國內年碳排量逾2.5萬噸的企業,須根據2024年排放數字,自2025年開始繳碳費,意味台灣碳有價時代正式來臨。台泥周四(3/14)表態支持碳有價,但呼籲環境部應同步具體公告台灣CBAM的推動時程表,並要求進口商品開始申報碳排放量,避免使用高碳排進口原料及商品之企業,錯估認為可免除碳成本。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指出,碳議題沒有疆界也無法鎖國,台灣如果只實施碳費卻沒有配套的CBAM碳邊境機制,將會造成高碳排商品傾銷台灣,衍生國家之間的「碳洩漏」,結果實施碳費後的台灣產業價值鏈碳排不減反增。張安平建議,政府要推台灣版CBAM,可以和歐洲學習,因為歐洲從2005年開始,到設定2034年所有行業都要支付碳成本,花了20年時間演進制度。

日期:2024-03-14

國際總經

蘋果「意外取消」Micro LED手錶開發?歐司朗股價跳水暴跌45%

原根據分析師預估,蘋果在2025年會採用奧地利商AMS OSRAM(歐司朗)製造的Micro LED晶粒生產手錶Apple Watch Ultra 3,為此歐司朗更在馬來西亞投資14億美元建廠生產Micro LED,不過近日似乎出現很大的變數。

日期:2024-03-01

房地產

5千萬小豪宅放愛馬仕包、當書房,長輩送二代也很多…甲桂林董座看好購買力:台股一路發到很久

台北市中心核心的忠孝復興捷運站,由富邦建設取得的公辦都更案,推出指標個案「富邦藝庭」。甲桂林業務部副總周智柔表示,因本案地利方便,附近有3間百貨公司,有客戶買25坪小豪宅當成書房,也有人買來當成愛馬仕收藏間。目前一坪總價約200萬至231萬,一戶要價逾5千萬。富邦藝庭是27層住商複合大樓,16樓以上為住宅層,有25坪、35坪、42坪,富邦建設以北市地標打造本案。客源部分,他分析,雙北以外的客戶占3成,電子業、貿易業約占4成,醫生占了2成。購屋年齡40歲以下和50歲以上各占一半。其中,也有不少是長輩買來贈與二代。

日期:2024-02-23

科技

重讀大學黃仁勳想修生物學,生物革命未來10年改變世界...「生物工程」時代來臨,救命商機無限

一群來自美國的重量級公衛學家、化學家,週四(2/22)齊聚台灣。面對台下滿滿的投資人與企業家,學者們傳遞一則重要訊息:生物革命,將在未來十年改變世界。而台灣將能在這場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日期:2024-02-23

科技

台灣產業「一定要擁抱AI」,緯創董事長喊話:今年繳出3位數成長…尾牙獎金超過4千萬,阿妹壓軸演唱

緯創董事長林憲銘表示,「完美風暴」從去年延續至今年、「2024年不會比2023年容易」,但他仍高度看好AI仍將是今年科技業發展的主軸,執行長林建勳則預期,今年緯創能比去年交出更好的成績,包括AI在內的高價值產品今年營收可望繳出三位數成長率的成績單。

日期:2024-02-02

傳產

出版業進入寒冬,該怎麼救?這個存在已久的老問題,政府一直沒做

去年平安夜,全球最大繁體中文書店的信義誠品在晚間10點30分正式熄燈。店內設置的留言牆上,「再見誠品」、「謝謝你陪我長大」、「信義誠品,晚安」…一張張便利貼是讀者滿滿的不捨與祝福。上千人在寒風中倒數,看著營運18年的信義誠品走入歷史。

日期:2024-01-29

傳產

裕隆強調代理比亞迪、奇瑞「非事實」...中國未來攻佔台灣車市機率多高?經部、車輛公會說話了

近期不斷有傳言中國汽車品牌奇瑞、比亞迪今(2024)年就要進攻台灣車市,在PTT上掀起熱烈討論,有網友認為中國車以低價入市恐怕會「血洗市場」,擔憂台灣平價車的市場面臨重新洗牌的命運,甚至點名裕隆集團已經拿下2品牌的代理。對此,裕隆1/28正式發聲明駁斥,表示一切外傳品牌代理計畫,都不是事實。經濟部也說明,現行法令並未開放中國車進口,車輛公會也重申就算未來有業者要投資導入,也會遵循相關法規辦理。

日期:2024-01-29

科技

調查揭露〉台廠踩紅線不自知 終端買家列實體清單 美制裁 俄軍工業照買MIT

(今周刊1414)《報導者》與俄羅斯海外獨立記者合作,獨家取得俄羅斯政府採購資料,發現來自台灣的工具機,近期已流入俄羅斯國營的軍工企業和核子物理研究所,但台灣廠商根本無力管控流向。

日期: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