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共有1797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5-04-16
投資理財

26歲賺到上億,卻死在這波暴跌!少年股神懺悔:開最大槓桿賭反彈,帳戶每天斷頭...短短幾天,九位數歸零

昨晚收到一篇私訊,看完其實滿感慨的,我把對他的話,順便一起分享給大家。以下是一個爆倉者的投稿。

日期:2025-04-15

投資理財

川普關稅重擊全球投資人,這場激變會是深V反彈還是長空訊號

全球股票市場在四月初暴跌又激漲,當股價大幅下跌後,投資人都渴望看到一個快速反彈,形成夢寐以求的「V 型底」。這種底部形態充滿戲劇性,但真的能如願以償嗎?如今是「V 型底」還是金融末日的來臨?

日期:2025-04-15

投資理財

明知低買高賣才能賺到錢,為何最後難逃追高殺低?台股大漲大跌如何買賣?你需要先做這件事...

在歷經大漲大跌的一週後,你最可能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再平衡。大多數人看到漲的資產會想繼續加碼,跌的資產只想快逃 - 這是人性。但所謂的「再平衡」,就是要我們完全做相反的事情:賣掉漲多的、買進跌深的。這樣的動作聽起來很違和直覺,尤其在市場大跌的時候,更需要勇氣執行。但再平衡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賺更多錢(雖然長期下來也有可能),而是為了讓我們能承受得起未來的波動。

日期:2025-04-15

投資理財

台股上沖下洗,進場時機怎麼抓?傳產、科技、高股息ETF…15%策略打造抗跌組合

隨2025年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台積電領銜的科技類股與市值型ETF績效落後。投資專家華倫老師認為,科技股跟傳產股會有輪動蹺蹺板現象,想避免美國針對貿易逆差祭出的嚴厲關稅政策,可關注內需為主的民生消費類股,做好資產平衡,降低過度偏重單一產業的系統性風險。

日期:2025-04-14

投資理財

關稅亂世,高息ETF還能存股嗎?不是00878、0056...比抗跌力、拚回漲速度,股災撿便宜首選這兩檔!

編按:川普關稅亂流來襲,台股在清明連假過後4/7,上演了黑色星期一的戲碼,收盤重挫2065.87點,創史上最大跌點、跌幅紀錄。電子傳產金融無一倖免,超過千家個股跌停作收。就連0050、006208等26檔ETF也難逃跌停命運;台股連3天狂瀉,跌掉了將近4000點,所幸4/10凌晨(台灣時間),川普放話延緩關稅90天,美股應聲大漲,台股開盤(4/10)大漲,0050、0056、00878、00713、00919等ETF皆高掛漲停。川普一個Move就能左右漲跌,後市還是滿滿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亂世中,投資人到底該如何布局?高股息ETF還能存股嗎?

日期:2025-04-10

投資理財

能源、金融、製藥…能抗川普關稅亂流!專家指名:抱緊黃金、留意中國市場,3方向找資金避風港

在「對等關稅」正式宣布之際,全球股市重挫,川普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勢將繼續牽動市場。投資人開始望向那些能相對規避衝擊、對川普政策敏感度較低的市場、產業與資產類別。

日期:2025-04-09

投資理財

0050股價206→153元,已跌26%!多久能漲回來?為何達人說現在就是買點?賺13%年化報酬率的秘密

面對台股大跌,最糟糕的行為,是賣出離開市場。次差的,是不敢按照紀律買進。在《一年投資5分鐘》中,我曾計算過:即便在2020年股市重挫30%的時候勇敢買進,需經歷長達5年的等待後才回到原價,這段期間的年化報酬率仍高達7.4%。

日期:2025-04-08

投資理財

股災最多可以跌多少?台股紀錄80%!達人:千萬別無腦加碼攤平…一文教戰高勝率配置法

台股經歷2000點震撼教育,投資人心慌還是想撿便宜?又碰到股市大跌的時機來了,什麼時候該加碼呢?方法還是一樣喔!(原文刊載於2024/8/5,更新時間為2025/4/7)

日期:2025-04-07

投資理財

一周蒸發一年薪水,再跌下去怎麼辦?該抄底還是停損好?專家帶看熊市也能賺錢的關鍵:先問自己4個問題

「存股存了一兩年,現在卻由盈轉虧,該停損嗎?」這個連假我收到不少類似詢問。有的人覺得很可惜,大賺沒賣,現在捨不得賣。有的人覺得很害怕,一周的跌勢就蒸發了一年的薪水,再這樣跌下去怎麼辦?

日期:2025-04-07

投資理財

出清00919,錢進00922、00631L...30歲補教老師存股買房攻略:1年半滾出上百萬,放手高股息的理由

現金流和資本利得,是近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幾次的投資經驗來回在筆記本刷了很多次,我決定賣出把握下跌機會。當然很感謝大家一年的監督,這些日子累積了六位數的股利,每季的發放日感覺也是很棒的。當時的自己也是這樣想,股利幫忙負擔部份頭期款,剩下的再從每月收入補齊。但當我閱讀的越多,思考的面向也慢慢有不同的轉變,再加上多次的風險與預算評估,收入一直是考量重點,即便少了股利的撐腰,負擔頭期款後還是有投資的空間,調整後也許又會有不同的收穫。

日期:202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