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科疾病是很多因素所造成的結果,靠藥物治療,不見得可以完全扭轉現有狀態,卻可以讓病患身心得到支撐的力量。
日期:2025-04-01
大腸激躁症是腸胃科門診常見的疾病,雖不至於要人命,但由於病因極其複雜、很難「藥到病除」,讓病患相當困擾;它有時甚至比較類似精神問題,而非生理疾患。
日期:2025-01-15
編按:飽受失眠所苦,還是怎麼睡都睡不飽?沒來由的暈眩、心悸、手麻腳麻,或是老是覺得這裡不舒服那裡痛的...到醫院又找不出原因,可能都是自律神經失調在作祟。自律神經是不受意志影響,調解身體機能的神經,控制我們的呼吸、血液循環、消化和排泄等功能,當自律神經失調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的症狀,讓你覺得做什麼都不爽。日本自律神經權威小林弘幸教授表示,除了少數的周邊神經病變引起除外,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為壓力過大、作息不良而導致,所以即便去醫院就診,藥物的控制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如果沒有消除根本的原因,也可能反覆復發。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但放著不管絕對會成為大問題,藉由生活習慣的調整和簡單的動作,每天只要1分鐘,就能有效改善自律神經狀況。
日期:2024-12-12
47歲演員林利霏曾靠《麻辣鮮師》角色走紅,一家三口定居於台東的她日前自曝罹患大腸癌第一期;對於大腸癌,有外科醫師就曾示警,包括排便出血、體重異常減輕、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都可能是大腸出現息肉或腫瘤的徵兆,建議盡快就醫照大腸鏡檢查。
日期:2024-12-04
冬季是草木凋零、萬物閉藏的季節,這時,人體進入「冬藏」階段,是進補的最佳時機。中醫講究冬令進補,是為了讓身體在寒冬中,能調整體質、增強體力,為來年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日期:2024-11-27
(今周刊1453)多年前,同仁仁愛之家董事長林金立帶著照護夥伴們,燒掉了機構內所有的「約束帶」,從此之後,這裡的長輩不再被綁,失智狀況不再急劇變差,甚至有人能夠回歸社區。
日期:2024-10-23
根據人口統計,到了2034年,台灣約有一半的人口超過50歲,面對人口結構的丕變,40-50歲的熟齡族不將僅是台灣社會的中堅力量,也是未來超高齡社會的主角。想要樂享下半人生,非得從積蓄「健康老本」開始做起!
日期:2024-10-14
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發生頻率第二高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沒有根治方法,但可以透過藥物減緩症狀,並經由規律的「特定運動」改善生活品質。
日期:2024-09-25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許多老人希望「在地老化」,居家照護因此成為課題。一般民眾較熟悉求助西醫,其實,中醫也能提供適當協助,讓長者健康安老。
日期:2024-09-04
身為胃腸肝膽科醫師,我常被問到這些問題:「吃益生菌到底有沒有效啊?」「益生菌可以改善腸躁症嗎?」「應該選擇哪種益生菌比較好?」
日期: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