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喜歡吃益生菌顧腸胃,但益生菌到底有沒有用?常常吃會不會出問題?台大腸胃科醫師吳明賢說,益生菌有助腸胃健康,也可從日常飲食攝取。
不同廠商打出不同菌種當成招牌,市面上琳琅滿目的益生菌保健食品,真的那麼神奇?
「一般觀念是對的!」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說,民眾對於益生菌的「刻板印象」並沒有太大的錯誤,醫師也經常使用益生菌來改善患者的腸道功能,減緩腹瀉、大腸急躁症等症狀,甚至有人拿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等疾病。
最近十年,關於腸內菌的研究迅速發展,目前認為有些疾病不是由單一致病菌所造成,而是因為腸內菌的失衡所致。我們從口腔到腸胃道中藏有數不清的細菌,光腸道菌就有四、五百種,總數至少有一百兆之多。
好菌變少》恐導致腹瀉
研究顯示,腸道同時存在著細菌、古菌、真核生物及病毒,但是分布不均,胃裡面的細菌數量最少,但是腸內菌的數量從小腸之後就逐漸增加,到達大腸的時候,腸內菌的密度已經高達每立方公分有大約一兆隻細菌,不同腸道區域的腸內菌也不同,甚至在同一區域,管腔內和上皮表面的腸內菌也不盡相同。
益生菌是什麼?它們參與不少營養成分的代謝,和人體保持共生關係。當然這些菌有分成好菌和壞菌,好菌就是大家講的益生菌,包括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菌群。
如果因為胃酸減少,免疫力改變,腸蠕動變差,加上飲食不當而導致腸內好菌減少,非善類致病菌反而大增,表現出來輕則腹瀉,重則引起嚴重感染,因此腸胃道的生態平衡非常重要。
適量食用益生菌,的確可達到改善腸胃的效果,但不同種類益生菌作用不一樣。舉例來說,A菌(嗜乳酸桿菌,如表飛鳴)、B菌(比菲德氏菌,如比菲多)和C菌(凱氏乳酸桿菌,如養樂多)可以使腸道菌種恢復平衡,,另大家熟悉的LP菌,為副凱氏乳酸桿菌,功能是減低過敏發炎反應,代表產品如LP33機能性優酪乳。
吳明賢也提醒,由於菌種多樣,每種菌種的主要功能也不同,因此使用相關產品時,要留心菌種及對應改善情況,不要陷入益生菌對腸道好、多多補充準沒錯的迷思,否則,反而適得其反白花冤枉錢。
打破迷思》不是多吃就好
吳明賢說,民眾對益生菌認知上的最大問題,不是觀念錯誤,而是不知道益生菌產品是一種「介於藥品和食品之間」的東西,也就是益生菌的保健食品,並未經過相當於藥品的嚴謹臨床試驗;類似的錯誤認知,往往導致民眾把保健品或藥品當成食品吃。
這位台大腸胃名醫近期出版新書,書名即為《不靠藥物整腸健胃》,他表示,正確的保腸顧胃方法,最好是「把食物當藥物吃」,而不是「把藥物當成食物吃」。
以益生菌為例,並非只有乳酸菌飲料和保健食品中才含有益生菌,在日常飲食之中,例如洋蔥、大蒜、牛蒡、蘆筍、小麥、地瓜、大豆、牛乳、味噌、泡菜、紅酒和蜂蜜等裡面都有,適量攝取,一樣能讓腸胃裡的生態平衡,減少不適。
不靠藥物整腸健胃
作者 吳明賢
出版 今周刊出版社 2016/7
定價 2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