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他們,不怕紅色供應鏈 一年吸金逾百億 這些台灣科技小兵 憑什麼 讓國際創投買單?

他們,不怕紅色供應鏈  一年吸金逾百億 這些台灣科技小兵 憑什麼 讓國際創投買單?
通用移動執行長吳柏儀(左)、行銷長王英明(右)都來自聯發科。過去工作的經歷,在他們的創業路上扮演關鍵角色。

何佩珊

管理

攝影/林育緯

994期

2016-01-07 16:23

當電子業陷入紅潮席捲時,國際級創投正悄悄將觸角伸向台灣,募資逾百萬美元的公司,二○一五年增加近一倍。當資金、人才、邁向國際等優勢齊聚,台灣另一個科技世代起點,隱然成形。

「我們想做的事情,不是想急著獲利,而是需要一點時間去累積。」回憶起創業前半年,營運資金就要用罄,新創公司VMFive執行長丁俊宏,陸陸續續見了數十位創投家,卻遲遲沒有結果。其實他心裡很清楚問題是什麼:「誰會支持這種這麼研發性質的東西,不看短期獲利?」 

 

如果將時序往前推一至二年,VMFive很可能會與過去多數台灣的新創團隊一樣,只能含淚在中途畫下句點。但二○一五年卻不同了,丁俊宏一口氣拿到六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二億元)的創投資金。更一舉追平一四年台灣最高的A輪募資金額。

 

  • 新創募資:ABC新創團隊募資大致按企業成長週期概分為幾個階段:天使投資(或稱種子輪、PreA輪)、 A輪、B輪、C輪等。主要差異在於,新創團隊早期可能只有初步概念,未經市場驗證,此時投資的風險較高,投資金額普遍不超過100萬美元。隨著團隊商業模式得到驗證、成熟,需要資金拓展市場,就會進入A輪融資。此時 投資的金額較高,可能落在200萬至500萬美元,而後每一輪的募資金額都會更高,最終走上公開市場發行股票。

 

這不只是運氣,綜觀一五年台灣新創公司的募資成績,金額一個比一個高,破百萬美元的投資案已不再稀奇,VMFive的境遇,也絕不是特例。從公開數字來看,一五年拿到新台幣億元以上創投資金的團隊,就有沛星互動科技(Appier)、 Pinkoi等逾十家,其中TutorGroup的募資金額,更達到新台幣六十億元。

 

長期關注台灣新創發展的谷歌(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認同,台灣新創在一五年的表現確實特別出色。

 

對照過去》軟體網路爆發 二○一五募資熱


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台灣過去的科技業是以PC為核心,發展出來的硬體供應鏈,這波新崛起的科技勢力,題材橫跨雲端、App、網路直播、人工智慧、電商、物聯網……等,都屬「新經濟」的領域;在這裡,比的不是資本或產能規模,而是人才與創新,因此甚有機會成為「小資國度」台灣的突圍破口。

 

相對於支撐台灣經濟的傳統電子業,在紅潮中載浮載沉,這股新勢力,更是台灣未來能否在世界科技版圖,爭得一席之地的新希望。

 

為什麼台灣談論多時的新創產業,會在一五年迸發?這幾年累積下來的新創能量自是一大要素;阿里巴巴和獵豹,年初大動作宣示投資,也是重要觸媒;而愈來愈多的國際級創投「錢」進台灣,更是關鍵的推力。

 

國際創投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觀察,「日、韓、台灣和新加坡等地,近幾年創業活動蓬勃,讓更多台灣創業者心態轉變,更願意走出海外,自然會更容易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雷達。」同時間,台灣政府近兩年提出多項針對新創的獎勵和開放措施,顯然也對於吸引國際創投來台發揮了效用。

 

矽谷創投Quest Venture partners亞洲合夥人陳泰谷也認為,台灣新創環境一年比一年好,確實要將部分功勞歸給政府。包括獎勵國際創投來台投資、邀請國際創業家駐點,還有通過〈閉鎖性公司法〉(新創公司可多元化籌資、彈性安排股權)、開放創業家簽證(外籍創業家不含中國,符合經濟部認定,可獲得一年期居留簽證)等等,都讓國際創投感受到台灣真的動起來了。 

 

而簡立峰則觀察到,「亞洲故事」開始成為台灣新創團隊可以把握的一大優勢。他指出,若撇開中國和印度不看,經濟正快速成長的東南亞,目前還沒有出現所謂的「獨角獸」(指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新創公司),自然引起國際創投對這塊區域的高度興趣。

 

新創

▲點圖放大

 

資金追捧》國際級創投聚焦 新創有「亞洲故事」


而台灣新創若以台灣為總部,在全亞洲布點,「那他就不是在台灣募集資金,而是所謂東南亞,或亞洲有潛力企業,這樣的估值很可能就可以多一個零。」像是獲得紅杉資本投資的人工智慧公司沛星,和設計電商平台Pinkoi,都是這樣的例子。

 

同時,簡立峰也指出,台灣另一大優勢在於,中國網路業者雖然在中國很成功,要離開中國市場卻有難度。而國際化正是台灣創業家的一大特色,「從資本市場角度來講,如果台灣能夠銜接中國,成為他(指中國)的合作對象,或者是投資購併的對象,那國際資本市場會覺得很有趣。」他強調,「台灣新創不一定要賣給他(中國業者),但可以用這個故事,提高本身的市場潛力和資本價值。」

 

而當紅杉資本、500 Startups(矽谷知名創投暨種子基金)等,愈來愈多國際創投進入台灣後,也開始產生漣漪效應。陳泰谷舉例,現在就連中華開發這類,過去以投資新創後期為主的公司,也開始注意早期投資。還有很多的銀行、壽險業者等,都將資源投入新創。

 

此外,國內科技大廠,似乎也開始在新創身上找出路,一五年好幾項投資案,如勝義科技、沛星等,都可以看到鴻海、聯發科這些大企業的影子。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甚至直接講明,「要將二○%至三○%的資源,支持新創發展。」

 

對台灣來說,這個轉變極具意義。近來,市場開始擔心矽谷、中國的新創企業估值過高,恐有泡沫化的風險,特別是中國資本市場劇烈變動、經濟放緩,更加深國際資本疑慮。相對之下,台灣傳統大企業,才剛剛開始布局新趨勢,仍然有充沛的銀彈,將可能成為延續台灣未來新創能量的重要燃料。

 

人才來了》走出科技大廠 優秀人才添加動能


這波新勢力崛起過程中,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轉變,過去台灣理工科頂尖畢業生,第一志願不外乎是台積電、聯發科、宏達電等科技大廠,但現在有愈來愈多人才,願意從大企業中走出來,不論是自行創業,或是加入新創團隊,成了台灣新創發展的重要力量。

 

當中最知名案例,大概非Gogoro莫屬,其創辦人陸學森,和重要經營團隊成員,就是來自宏達電;還有在新興市場,擁有一億終端用戶的軟體服務商通用移動(GMobi),其創辦人吳柏儀和行銷長王英明,則是來自聯發科。

 

對於人才流向的轉變,王英明印象特別深刻。兩年前,他們在徵才上遇到很大的困難,即使開出與大企業相當的薪資水準,還是找不到人。「但現在從大公司跳出來的機會成本,似乎已經低到一個程度。」他明顯感受到,愈來愈多人願意投入新創。

 

「當大企業有經驗的人,慢慢出現在創業圈,對於技術開發,以及國際創投連結,都會有幫助。」簡立峰相當看好這樣的轉變。

 

以通用移動為例,吳柏儀直言,「當你還是小公司,去大公司跑業務,客戶比你大,求人家都是不容易的。」創業初期,他就吃過不少閉門羹,若非過去在聯發科的工作經歷,認識了新加坡電信,以及三井物產的高層,未必可以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拿到這兩家公司的五百萬美元投資,也不會這麼順利找到印度及南亞區的總經理戴伊(Amit Dey)。「我們的印度總經理,在這行待了十五年,他本來人脈就很好,有他代表我們,印度人就願意跟他談。」王英明說。

 

通用移動在短短四年內,成長為營運據點遍及各大新興市場的公司,據點包括俄羅斯、印度、東南亞等地。而且年營收突破千萬美元,過去累積的人脈網絡功不可沒。甚至在未來,通用移動還能扮演「台灣新創出海口」角色。吳柏儀表示,不論是新創App的推廣、海外公司落地,甚至是找投資人,他們都可以幫忙出力。

 

最近有一個新創團隊,計畫在日本成立分公司,要找當地人擔任總經理,就來求助吳柏儀。「對新創團隊,這件事可能毫無頭緒。但對我來說,只要打幾通電話、傳幾個訊息就可以了。」

 

當資本市場與台灣新創,有了更強連結;當更多優秀人才投入創業,台灣新創的下一步,就是要通過國際市場的考驗,才能真正「轉大人」。

 

新創

▲點圖放大

 

邁向海外》接受國際考驗 才能真正「轉大人」


「一年前剛要到海外的時候,覺得自己可以,但真正到海外,就發現還不夠好。」iCHEF共同創辦人程開佑記得,有一次在客戶的餐廳裡,眼睜睜看著對手產品的功能比自己更強。雖然最終iCHEF拿下訂單,但他不得不承認:「我們靠的是服務和支援。」產品本身不夠強,就得用更多的誠意去彌補,勢必拖慢擴張的腳步。說到底,「台灣要走出去,就要有世界級產品。」這是他一年來最大的體悟。

 

事實上,還不只是產品、技術上的挑戰,走遍各大新興市場的王英明相當清楚,跨國布局要耗費的成本之大、難度之高,都非易事。簡立峰直言,「嚴格來說,台灣新創還欠缺國際考驗。」

 

一五年的成績,讓台灣看到新創發展的更大可能,但這還只是開始,關於未來,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延伸閱讀

創辦人和創投的困境
創辦人和創投的困境

2024-03-27

台灣新創投資與全球脫鉤的主因
台灣新創投資與全球脫鉤的主因

2023-12-13

國際創投溢價29倍入股大車隊旗下台灣智慧生活網
國際創投溢價29倍入股大車隊旗下台灣智慧生活網

2022-04-07

為台灣企業打開腦洞、讓新創撐過「死亡幽谷」 創投老將組聯盟做媒  募資50億迎轉型大浪
為台灣企業打開腦洞、讓新創撐過「死亡幽谷」 創投老將組聯盟做媒 募資50億迎轉型大浪

2020-12-02

「創投產業太悶了」  轉骨台灣創投,邱德成:要先會說故事
「創投產業太悶了」 轉骨台灣創投,邱德成:要先會說故事

20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