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到以壓倒性說服力風靡全世界的人物,應該有很多人會想到已故的史蒂夫‧賈伯斯(1955∼2011)吧?如果有一項問卷要大家選出一個簡報達人的話,我想賈伯斯應該會獲得壓倒性多數的支持,成為第一名。
為了解開賈伯斯魅力之謎,世人紛紛從不同的切入點去分析他的簡報方式,但任何時候都一定會被提到的一點,就是他有多麼擅長使用數字。
數字如果只是被一股腦的排列在眼前,很容易使對方感到疲倦或無聊。唯有讓人理解當中所含的意義,才能發揮出數字的巨大力量。
以下就來舉幾個例子吧。
2001年10月23日,蘋果發表了一款劃時代的可攜式數位音樂播放器,那就是 iPod。第一代 iPod 的「賣點」是機身輕達185公克,並且擁有5GB的大容量。
不過如果只說:「這次新推出的可攜式數位音樂播放器是185公克,容量為 5GB。」想必應該沒有多少樂迷能夠理解那是一款多麼劃時代的產品吧。
所以賈伯斯在介紹 iPod 的時候,完全不使用「185公克」或「5GB」等數字。取而代之,他所使用的是以下這句簡短的廣告語:
「把 1000 首歌放進口袋裡。」
真是無懈可擊。
用「1000 首歌」取代「5GB」,用「放進口袋裡」取代「185公克」,這讓 iPod 帶來的衝擊瞬間提升數十倍。
再介紹一個賈伯斯使用數字的例子。
在2008年的Macworld上,賈伯斯曾介紹說 iPhone在開賣後的200天內,達到400萬支的銷售量。
「400 萬」確實是一個很厲害的數字,但一旦數字大到一定程度,一般人通常就很難產生具體的想像。對於「400 萬」、「40 萬」以及「4,000 萬」的印象沒太大差別的人也不在少數。當然,賈伯斯本人非常清楚這件事,因此他當下立刻補充道:「平均計算下來,等於每一天賣出 2 萬支 iPhone。」
400﹝萬支﹞ 200﹝天﹞=2﹝萬支/天〕
雖然是非常簡單的計算結果,但經由這樣簡單的形式讓大家理解「200 天內銷售 400 萬支」的意義以後,相信各位一定能夠感覺到數字的說服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
把龐大的數字換算成「單位平均量」
就像把「200 天銷售 400 萬支」換算成「平均 1 天銷售 2 萬支」比較容易理解一樣,只要把龐大的數字換算成「平易近人的單位平均量」,就能更容易傳達出數字的意義。
比方說1兆日圓(約新臺幣3,000億元)好了。請問你能夠正確無誤的想像出「1兆」究竟有多大嗎?
事實上,在我的長女(當時5歲)問我「數到 1兆要花多少時間」之前,我也從來沒有思考過「1 兆」究竟有多大。
經我長女這麼一問,我當場就概算了一下。
「假設 1 秒數一個數字的話(雖然隨著位數增加,應該會追不上這個時間),1 小時總共有3,600秒,1天有 24小時,所以1天大約有9萬秒吧。姑且當作 1 天可以數到10萬好了。1年大概可以數到3,650 萬⋯⋯所以3年可以數到1億左右。這樣的話,因為1兆是1億的1萬倍⋯⋯喔!竟然要花上3萬年的時間啊!」
我自己一個人驚訝完後,就對長女說:
「就算不吃飯也不睡覺,一整天都在數數字,也要花上3萬年左右的時間喔。」
結果不出所料,他的反應果然是:
「什麼∼∼∼∼∼!\(◎o◎)/!」
這答案讓她嚇了好一大跳,真是個不錯的反應(笑)。
嚇完女兒讓我覺得很滿足,不過3萬年確實是很不得了的數字。原來1兆是這麼大的數字啊。「兆」這個單位,我只有在國家預算或細胞數量上看過,平常幾乎不會用到這個單位。更何況這輩子大概都不會有機會親眼目睹「○兆個」東西同時存在的畫面吧。
所以我們無法實際體會「兆」的規模也是很合理的事。
不過應該也有人會說:「就算給我3萬年這個數字,我還是沒有概念。」
這種時候就可以說:「尼安德塔人滅絕的時間,差不多就是距今3萬年前喔。」像這樣賦予「3萬年」一個「意義」,應該就能產生更具體的概念了吧。
無論如何,當遇到龐大的數字時,只要換算成單位平均量,就能夠凸顯其意義。
在此先來確認一下吧。在求「單位平均量」時,使用的公式是:
比較的量希望設定為單位的量=單位平均量
例:
距離時間=時速(平均 1 小時前進的距離)
年度支出365 天=平均 1 天的支出
活動總營業額來場人數=平均 1 位來場者的營業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