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債市表現大好,但隨著景氣復甦,市場對美國結束QE和升息的預期濃厚,投資人開始對債券的投資價值產生動搖。事實上,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出發,債券永遠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金融海嘯前,股市處於「買什麼賺什麼」的大多頭,只要朋友推薦基金明牌,小菲就跟進,○八年初,她同樣聽了同事建議,買了一檔全球債券型基金,是資產組合中唯一的一檔債券基金。然而在海嘯後,「我的股票型基金都大跌超過四○%,唯獨債券基金小跌五%。」
經歷這場震撼教育,小菲才真正體會到債券在資產配置中的重要性。近五年來,無論市場如何波動,她的資產組合幾乎都維持六比四的股債比例,以債券部位來降低風險。而全球債券基金也沒讓她失望,只要獲利達一二%就會先執行停利,之後再進場,五年來執行停利的次數共達三次,「績效一點都不輸給股票型基金。」
雙低環境 債券基金大家愛
根據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的資料顯示,○七年底,國人持有固定收益基金總額約為新台幣六千億元,到○八年底只剩三千億元,但到了○九年底又立即飆升一倍,來到七千億元;在一○年至一二年間,幾乎都維持在一兆元以上的水準。
然而,去年底以來,隨著美國景氣明顯復甦,帶動股市走揚,加上美國聯準會不斷釋出結束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相關議題討論,讓外界多了升息的想像空間,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在今年初還曾彈升觸及二%,市場也因此開始討論債券市場泡沫的疑慮。
迷思一:債券無漲升空間?
○八年底以來,美國聯準會持續降息到○%至○.二五%之間的利率水準;在債券價格與利率呈反向走勢下,照理說,債券(特別是對利率最敏感的公債)價格在利率下降至趨近於○%時,應該就失去上漲動力,但是在一○、一一年,公債價格仍大幅飆升。
針對這點,德盛安聯全球債券基金經理人徐朝貞解釋,美國聯準會調節控制的是「一天期」的利率,而更長天期債券利率和市場價格,則交由供需機制來決定,市場價格又受到風險、事件、對利率的預期心理等因素而影響。
舉例來說,○八年聯準會剛降息時,市場普遍認為降息應是短期作為,但是經過○九、一○年聯準會一再宣示長期維持低利率的決心,才讓市場意識到低利率的時間應該會更長。而全球債券的主要買家,包括機構法人、保險公司、退休基金等,購買債券的目標通常是將債券持有到期並獲取穩定配息,因此當時利率較高的長天期債券就更為搶手,而帶動長期債券價格上漲。
迷思二:景氣差才需要買?
若再進一步將股票與債券指數做長期比較,可發現,MSCI世界指數與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的近十年年化報酬率分別為七.四九%、三.七四%,兩者只有三.七五%的差距,而過去五年的年化報酬率,債券指數則是股票指數的二.五倍。
若再以累積報酬率來看,無論是過去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累積報酬率,債券和股票都為正數。林大鈞特別強調,債券因有穩定的配息,經過滾入再投資的方式,只要長期持有,就能發揮可觀的複利效應。
迷思三:避開投資等級債?
另一方面,知名理財作家怪老子認為,若將時間拉長來看,債券基金經理人會不斷將配息與到期的本金再投資新債券,若未來升息,新債券會以當時的殖利率和價格計算,基金整體組合的表現也會調整。
怪老子也表示,投資等級債違約率相當低,只要持有到期並不會產生虧損,雖然債券價格會因利率而波動,但對於持有到期的投資者沒有太大影響,也就是對於長期持有的投資人來說,無論何時都應該配置投資等級債券基金。
買債券型基金,考量總報酬
投資人投資債券型基金的績效要以「總報酬」的觀念來思考,而總報酬則包括「淨值波動」、「配息率」、「匯兌損益」三項因素。
台灣有些投資人喜歡趕在除息基準日前一天進場申購,就為了賺取當月配息,殊不知基金在配息後淨值會下跌,且目前有部分海外債券型基金雖然有穩定的高配息率,但配息來源可能從基金本金中配出,等同於投資人將部分資金從左口袋換到右口袋,短線上以「總報酬」來看並未獲利。
富蘭克林華美全球投資級債券基金經理人林大鈞指出,若將資金投入同一檔債券型基金,假設每年配息率8%,且淨值不變的情況下,「選擇配息的投資人」相對於「選擇滾入再投資的投資人」,10年下來的總報酬會少36%,由此便可知「再投資」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