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896 通膨 存股推薦

元翎投入汽車安全氣囊,靠精密技術讓客戶主動找上門

元翎投入汽車安全氣囊,靠精密技術讓客戶主動找上門

經濟部工業局廣告

科技

今周刊攝影組

2019-12-30

短短八公分、用完即丟的高壓小鋼瓶,充飽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後,不但可充作奶油發泡器,還可作為蘇打水瓶等,靠著這隻小小的高壓小鋼瓶,元翎精密讓連鎖咖啡龍頭星巴克都臣服。

年產四億支小型高壓鋼瓶的元翎精密,勇居全球龍頭寶座,但回首1988年創立之初,元翎卻是和高壓小鋼瓶全然不相干的小型塑膠廠,沒想到1992年在國外參展時,外國廠商一句「聽說台灣代工很厲害,什麼都能做,那蘇打水瓶你們會不會做?」讓王德鑫一腳跨進了蘇打瓶的研發路,還意外接軌到車用市場。

 

憑著做壓力容器的基礎,元翎成功轉進車用安全氣囊市場,現在的元翎除了是全球最大的高壓小鋼瓶廠外,也是亞洲唯一一家混合式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設計製造廠,靠著自有品牌「Mosa」,走過了30多個年頭的元翎精密,順利闖出一片天。

 

因為難,才有機會進入更高產業

 

畢竟做車用技術層次比較高,對產品的要求也比較嚴格,但元翎精密研發處協理林佳榮一點都不以為意,還說「就是因為難,才有助引領公司打入另一個更高的產業、並提高公司的技術層次。」。

 

不過深究之,元翎挑中車用安全氣囊鋼瓶發展還是有跡可循,一來因為元翎主攻的小型高壓氣瓶技術,剛好可以應用在車用安全氣囊鋼瓶上;另一個原因則是有著「重保安元件」之稱的安全氣囊,與消費性氣體鋼瓶價格天差地遠,差額達到30~40倍,是個藍海市場。

 

但是要打入ASP(平均銷售單價)比較高的市場,必須付出代價,林佳榮指出,食品級和車用級技術層次完全不同,光就保固年限就差別很大,食品級只要3~5年,汽車卻要求得要15年,且過程中,必須經過嚴格的品質測試,並達到法規要求,就連工業界講求的環境測試、疲勞測試也要一驗再驗,確保出廠後15年依然有效。

 

 

著眼於市面主力產品-煙火型安全氣囊,具有溫度高、產生大量刺激性煙霧及藥劑難以回收處理的缺點,因此元翎一開始就相中混合型安全氣囊市場。林佳榮指出,煙火型安全氣囊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點,純氣體又太貴,再加上採用的車子不多,混合型的剛好可以取其折衷。

 

駕駛座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是放在方向盤裡,一個方向盤會有一個,它又有單級和雙級的差別,「一般的發生器有一個點火器,雙級有兩個,我們稱它是『智能型的安全氣囊』。」

 

「人坐在車子裡,每個人的體型不同、高矮胖瘦、坐姿不同,當你的體型大小或是坐姿不一樣的時候,乘客要被保護的範圍就會不同。於是,有人提出要開發『智能型的安全氣囊』,在車子裡會埋一些感應器、攝影機、超音波雷達等,去偵側乘客的位置在那裡。」他解釋。

 

元翎回首當初研發的過程,其中最困難的就是隔離化學藥劑和氣體。為了做好完美的隔離,做了無數次嘗試和設計修改,過程整整花了近1年的時間,也正因為是從零開始,包括零件設計、藥劑配方,全都得元翎自行操刀。

 

「要讓大廠採用,必須要有過人之處。」元翎心想,「一定要把技術提升到世界級,才有競爭的空間」。但是開發技術所費不貲,為了降低開發的風險,元翎主動向工業局產業升級創新平台輔導計畫提出「智能化安全氣囊之混合型雙級氣體發生器」的研發補助,林佳榮直言,「開發產品要開模具、測試,都是幾千萬的事,但最後很可能10年都賣不出一個,所以必須要做最壞的打算」。

 

「還好有工業局產業升級創新平台輔導計畫讓我們可以勇敢壯膽。」林佳榮說出內心的感激。

 

技術衍生 走向個人防護系統


有了政府做靠山的元翎終於在2012年等到了第一個客戶,不過一開始元翎只做側囊,後來因技術愈來愈純熟,才一路做到駕駛座的主氣囊。

 

有了客戶並慢慢打開市場後,讓更多車廠開始注意到了元翎,自此元翎有了展現火力的舞台。林佳榮很謙虛的說「我們是小咖,要人家用我們的產品,必須要展現火力」。

 

成功開發智能型的安全氣囊後,元翎精密將這項技術再衍伸到個人防護系統,包括重機皮衣、飛機上安全背心等、腰袋等,他笑道:「以前要主動去推銷產品,這2~3年有一些客人主動來找我們了,像是義大利前2大廠商,以及法國、荷蘭等,「這些廠商都透過Google,或是在Youtube上看影片去買產品,找到我們。」

 

元翎強調,個人防護市場只是牛刀小試,未來公司營運的重點,還是會放在純氣體的安全氣囊市場上。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汽車安全性配備快速增加,安全氣囊系統已成為車輛的標準配備,並是其中最重要的零件之一,在美國已經強制使用,預估2020年全球市場產值將超過200億元。

 

「這塊市場我們已經做足準備,只要市場價格的甜蜜點浮現,商機就會跟著大爆發。」,大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味道。

 

延伸閱讀

看到大戶同事當沖我就買,被父親勸「跟車太緊會翻車!」進券商當營業員後,我才領悟什麼叫「盤感」

2024-01-05

「急救病患的壓力,甚至比當沖還小的多...」她成為理財規劃師發現:學會投資理財比當醫師賺更多

2022-07-27

友達、群創是景氣循環股,不能向下攤平!6種交易工具比給你看:菜鳥從當沖開始練習有多危險

2021-09-10

他做過當沖、試過融資也玩過期貨...工程師花5年領悟存股,4年後靠「自組ETF」績效贏過0050、00713

2023-12-14

31歲他從現股玩到融資,輸光本金再當沖輸到一塌糊塗:只是想讓孩子過得更好,怎會發生這種事?

20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