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執行之「城鄉特色產業發展計畫」,目標以場域、人、產品三種面向,著重建構台灣地方產品與服務之特色營運模式;於人才育成方面,特別重視在地團隊的問題解決及營運能力,透過共伴培力輔導全台二十組「在地經理人」團隊,協助在地經理人逐步實現翻轉地方的營運提案。以促進在地安居樂業與特色產業永續發展。同時,民間力量對於在地人才養成的需求,也促使民間團隊展開新的出發,本次邀請城鄉創生的實踐者與意見領袖,分享在地經理人面對在地需求時,應扮演的角色,以及所需精進的能力。
政府與民間同行 共同培育在地人才
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舉辦的「城鄉Next在地經理人」培力計畫,以三個月為期辦理專業經理人交流與見學課程,透過成熟團隊執行現場訪視給予經理人營運經驗。而民間團隊也不約而同意識到人才養成的急迫性,如深耕多年的三峽甘樂文創志業,決定於二〇一九年一月起開設一系列課程,邀請全國各地的實踐者與意見領袖,針對未來投入地方創生的青年公民,提供更多思考與方法論。
甘樂文創志業執行長林峻丞認為,好的養成過程不僅須透過彼此的訪視與交流,還需要透過社群串連,並搭配後續的課程訓練,讓受訓的人才再次回到地方現場時,系統性地獲得更多經營技術知識。而培育在地經理人必須要有耐心、要有基礎建設與周邊配套,可先以成熟的團隊帶領在地團隊、地方組織、公部門,而中央要訓練公部門,地方團隊則要熟悉在地營運的操作模式。
精準理解在地 快速修正經營 扮演跨界溝通要角
大稻埕世代街區團隊周奕成表示對於地方所需的「經理人」提出三個指標: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裡做事、知道如何做、知道怎麼找到其他人加入。他認為,一個對的在地經理人應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並且詳實觀察和透徹理解在地問題,對未來有明確的想像和規劃,才能提出適當的解法;再者,須具備整合在地利害關係和推動成長的能力,執行時則要從最小、可行的方案做起,因為「生態系不會一天形成,必須慢慢生長,於初期界定問題、嘗試解決的失敗,也要有不斷檢討、修正、自我教育的人格特質。」
王繼維認為,未來新興產業不是單一專才,在地經理人必須兼具很多才能,特別需要扮演串連世代與社群的溝通角色,進入社會與社區以引導跨領域的發展。而合作過程中遭遇的門檻和區隔,都有益於弭平社區與產業的落差。
他認為目前傳統產業與社區之間仍有很大的隔閡,「產業與社區之間接合的工作已經延遲了三十年!」。在地經理人應該要有「地方學」的能力,如號召地方耆老、職人一起投入文史研究工作,讓各個世代對於在地人文、老產業有更深層的認識,才能從地方獨特性打造專屬的產業樣貌,而公部門則可以創造友善的環境,以提升在地經理人執行提案的資源與能量。
民間領軍 政府協助 從在地孕育希望
面對政府關注人才培養,何培鈞建議,城鄉創生解決方案的場域可擴大並轉化到周邊大學、企業及產業,在民間匯聚各種交流合作溝通,像是竹山每個月舉行光點小聚,提供產官學就地提案的討論機會,不僅孵化在地人才,也激盪出更好的地域活化提案。
他也鼓勵,投入城鄉創生的人才或團隊各有亮點,應該努力讓差異成為特色;但是政策目標往往聚焦在標竿範例,反而阻止差異。因此,在育才培力方面應由民間地方先行,將在地幼苗扶植起來,政府再以協助的角色去孵育生態系,打造培訓與實務操作的孕育基地,讓從地方養出的人才更具競爭力。
台青蕉香蕉創意工坊 王繼維 負責人
大稻埕世代街區團隊
小鎮文創 何培鈞 創辦人
水牛設計部落 呂耀中 負責人
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 林宗富 執行長
甘樂文創志業 林峻丞 執行長
練習曲書店 胡文偉 創辦人
莊稼熟了 魏文軒 負責人
更多地方創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