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位女總統為了提升產業全球競爭力,要把國防和經濟發展「綁作夥」,但打造一艘潛艦的技術門檻較高,唯有整合台灣供應鏈能量,才可能完成這項不可能任務。
只不過,潛艦的特色就是高科技和高技術,再加上安全至上的特性,墊高了廠商切入供應鏈的門檻。台船董事長賴杉桂不諱言,水上和水下船艦技術層次不同,且潛艦空間小,卻有上百個系統,複雜性與困難度都很高,就算傾全國之力都不夠,還要向外請求協助,台灣造船業唯有「打群架」,才能成就大事。
那麼,台灣有「打群架」的能力嗎?一艘潛艦從裡到外,究竟哪些領域是台灣廠商有足夠的能耐可以承接?
宏昇專精螺旋槳 拉法葉艦等國際客戶下單
造船公會顧問朱旭明分析,一艘潛艦的「載台」和「戰鬥」系統裝備各占成本一半,其中,如聲納、魚雷、潛望鏡等屬於「紅區裝備」的相關戰鬥系統組件與技術,為各武器生產國的管制項目,必須仰賴美國、義大利等外國商源;但包括壓力殼等船體結構在內的載台,約有七成,台灣廠商已有製造加工的技術能耐。
為了揭開台灣潛艦供應鏈的競爭力,第一站,我們來到南台灣屏東新園工業區,這裡有一群以台船等本土造船廠為中心的零組件相關製造供應商。台灣最具規模的中大型螺旋槳廠宏昇,正是其中一家。
「我不是美國勞斯萊斯(Rolls-Royce)的代理商,是勞斯萊斯代理我的東西到美國賣。」說這話的,是研發、生產船艦螺旋槳超過四十年的宏昇董事長鄭正義。他的螺旋槳產品,最大直徑達六公尺、重十二噸,不只勞斯萊斯海軍船舶公司,德國肖特爾(Schottel)、日本川崎重工(Kawasaki)等全球知名船用設備公司都是他客戶,甚至連拉法葉級巡防艦、英國皇家掃雷艦,以及世界最大超級遊艇日蝕號,也都用他生產的螺旋槳。
走進宏昇的生產線,只見大小不一的金屬複合材質螺旋槳,正擺放在工廠地面,多數產品因涉及客戶機密,全程一概不准拍照。一個個螺旋槳散發出精品般的質感與光澤,從螺槳模組開始,至少就要經過兩個月CNC(電腦化數值控制)精密加工等一連串製程,才能生產出來。
宏昇能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背後是四十年來打深一口井的專注與研發實力。初中畢業就在高雄工廠當學徒的鄭正義,家族中不少成員就是從事漁撈工作,他回憶,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就認定了螺旋槳是攸關船隻性能的關鍵。如今他則有了更貼切的形容,鄭正義說,螺旋槳之於船,就像鞋子之於人,用途不同,設計就不同,公司所有產品都是量身訂做,其中速度、震動、噪音的控制與搭配是技術關鍵。
舉例來說,從飛機機翼取得靈感,公司最新研發的端板螺槳,可將水流集中向後噴射,比一般螺旋槳減低六成震動量,減少噪音被敵艦偵測的風險,開發三年多來還在反覆測試,就為了再提高推進效益與匿蹤性,「沒有創新研發,一定被淘汰。」鄭正義說。
而當被問及是否有能力做出潛艇螺旋槳時,鄭正義的回答更是篤定:「潛艦國造,我們有這能力做這工作,……我一定要看到國家潛艦下水才退休。」
▲點擊圖片放大
銘榮元生產壓力機殼 潛入海底三千公尺也ok
只隔一條馬路,位於宏昇對面的是壓力容器大廠銘榮元。在公司登記資料中,銘榮元的營業項目多達一七三項,「船舶零件製造」不過只是其中之一。事實上,這家公司目前的主要客戶也與「船」沒有太大關係,而是中油、美國杜邦、殼牌石油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至於產品,則是能夠對抗超高壓力的容器。
銘榮元總經理廖士銘說,公司不僅能夠滿足石化業的「抗內壓」要求,也有絕對的技術含量能夠對抗「外壓」,而這正是製造潛艇機殼結構的關鍵學問。他自信滿滿地說,銘榮元可以做出承受三百公斤外壓的容器,容器表面的厚度最高可達到十五公分,「潛艦每下潛一千公尺,壓力增加一百公斤,一般設計不會超過七公分厚。」
他透露,目前潛艦國造極可能採用中鋼新研發的HSLA-80特殊鋼材,銘榮元也已通過測試,證明對此特殊鋼材有彎曲、拉伸等加工運用能力。當然,材料越厚,加工難度與繁複度越高,廖士銘 說,公司長期承接抗高溫高壓容器,除了溫度和製程環境控管超嚴格之外,還得全部焊接上一層特殊不鏽鋼材質的雙層複合材料,所以一個客製化產品,平均要歷時八到十個月,「連潛艦都沒這個要求,壓力殼製造加工能力絕對沒問題!」
下一站,來到高雄,迎面走來的是液壓控制系統大廠協聚德董事長印皖金。所謂液壓控制系統,是指藉液體運動來控制壓力、流量與方向的技術,可運用在自動機械與船上方向舵控制裝置等,中鋼、台塑、台船等都是它客戶。
拉法葉艦、英國皇家掃雷艦都是客戶,宏昇董事長鄭正義對生產潛艦螺旋槳充滿信心。
(圖/ 造船工會提供)
協聚德擅長液壓控制 躋身中鋼、台塑供應鏈
「以前認為不可能的事,現在是可能的。」印皖金不諱言,中鋼過去的液壓控制設備是用日本、德國系統,協聚德苦無切入機會,直到一次為中鋼維修設備受到肯定,從此一舉取代國際大廠,「不去碰,永遠覺得神祕。」他用這段故事與這句話,表明協聚德對於切入潛艦供應鏈的躍躍欲試。
協聚德提供給中鋼、台塑的液壓系統技術,同樣可用在潛艦排氣管、無線電通信管、潛望鏡等桅管升降,以及舵翼的移動控制。他認為第一艘潛艦確實要花很多成本,一旦學習曲線建立,不只成本可大幅降低,又可免除後勤補給受制於人的問題,還可帶起台灣造船產業,「就像建築業好很多周邊產業跟著好,潛艦國造也能拉動產業能量。」
除了零組件供應廠之外,摩拳擦掌的還有負責整合製造的造船廠。「國機國造只有漢翔一家,船不一樣,好多家。」賴杉桂透露,兩年前台船就已成立潛艦國造研發小組,除準備好隱密潛艦建造專區,還有專案管制室,「台船已有設計構型的來源,但涉及機密,不能公開。」
慶富造船則首度公開展示自行研發超過十年、共整合近百個潛艦載台的操控系統,證明自己「準備好了」,頗有隔空和台船爭主導權的意味。
不論最後誰帶頭,隨著標案預計今年底前開標,這個十年上看五千億元的潛艦國造專案,既能讓台灣國家隊成員受益,又將帶動產業上下游擴散效益;無怪乎,造船公會理事長、中信造船總裁韓碧祥指出,儘管潛艦國造難度很高,但卻是「造船業者共同的期望。」只要政府有決心、有預算,「絕對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