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以有限的財務資源實現人生理想,首重務實,在他眼中,這門通識課從來就不是「發財祕笈」。
透過通識教育傳遞正確理財素養,是教授陳彥行授與學生邁向夢想的第一課。
「你將來的薪水高,能不能保證實現你的夢想、你的理想?」講台前的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陳彥行,拋出這問句,台大管理學院教室上百名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一時間不知如何回應,空氣瞬間靜默,只有幾個人輕輕搖頭,像是在說「不一定」。
這是台大管理學院唯一一門通識課「個人理財規畫」的現場,5年前當它第一次出現在台大課程清單上,就吸引6百多名學生登記選修;由於課程內容備受好評,到了110學年度第2學期,已有超過1千6百名學生競爭60個修課名額,為了讓搶不到課的學生也有機會學習,陳彥行首次開放線上旁聽,目前有近7百人在遠端「隨班附讀」。
建立良好基礎
非關「發財祕笈」
為了照顧不同背景的學生,理財課上不會用到艱深的數學,也不深談金融商品的操作技巧,課程大綱中的「個人財務狀況評估及預算規畫」、「現金收支及信用管理」、「保險及退休規畫」,都是一般人能輕鬆理解的基礎概念。
在陳彥行眼中,這門通識課的定位也從來不是「發財祕笈」,而是希望替學生建立基礎的理財概念,讓他們能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下,以有限的財務資源,達成不同的財務目標,進而實現人生理想,也讓退休生活更有保障。
想靠有限的財務資源實現人生理想,最重要的第一課是務實。所以陳彥行的理財課,總是從目標設定談起,無論是買房、買車、為退休做準備,一切的理財計畫都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導向,有了目標以後還要客觀評估自身當下的財務狀況,最終才能決定該怎麼運用儲蓄、保險、投資金融商品等理財工具。
在達成理財目標的漫長過程中,經常會面臨各式各樣的抉擇,因此陳彥行在課堂上,會不斷以「買房好還是租房好」、「開燃油車好還是開電動車好」、這類貼近生活的實例,並搭配不同的收入水準、生活開支、市場利率等條件,引導學生試算出符合個人目標的最佳財務方案。
務實規畫好目標與方案之後,第二課是嚴格執行計畫的紀律。「如果我的目標,是每個月存3萬元,才能讓老年生活維持退休前的品質,但幾十年當中,我難免會遇到想花一筆錢出國、買一輛新車、換一棟房子的時候。做決定之前,我就可以把試算表打開來,計算一下做了這件事對我的退休規畫會有什麼影響,如果影響不大,那就做;如果影響滿大的,就要再考慮一下,或調整理財計畫。」陳彥行舉例。
「學習理財,設定目標,就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我期許學生上完我的課,可以不要被騙。」陳彥行說。
投資觀念正確
減少犯錯機率
陳彥行指出,近兩年台股表現強勁,許多年輕人紛紛投入股市,但在眾人瘋投資的時代,更凸顯理財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正確認知金融市場的運作邏輯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並正確介紹不同商品特性,避免學生因受騙上當而血本無歸,就是身為財金系教授的社會責任。
「道理講出來其實很簡單: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財務商品,像是基金的報酬高,風險就高,保險的保障多,保費就貴,只是推銷的人通常只會說好處。但你要記得,金融業者非常精,不管商品怎麼變,都有一個平衡利潤在,商品某個地方好,一定是把成本或風險藏在其他地方。」陳彥行說。
「投資也一樣,很多外面的老師就自稱有很高的報酬,要招收會員,但我們財務學有個假說,意思大概是『一個投資方法如果真的管用,愈多人用它也會愈不管用』。」陳彥行繼續解釋,「上了我的課、有正確的觀念,如果有人邀你進入投資社群,你就會小心一點,雖然人性有弱點還是可能犯錯,但至少犯錯機率會減少。」
教學生對自己負責、避開依人性弱點設計的陷阱,陳彥行傳授的與其說是理財素養,更像是一套人生哲學。這,也確實是他開課的初心。
「大部分人聽到管理學院,可能聯想到畢業後穿得西裝筆挺,為有錢人服務,然後自己也賺很多錢進來,但其實,財金也可以做很多對社會有利的事。」大學、碩士都主修經濟的陳彥行笑著說,自己雖然已「轉行」多年,內心深處還是藏著「經世濟民」的經濟學家思想。
透過通識教育傳遞正確的理財素養,或許無法在短期間達到經世濟民的影響力,但5年來,陳彥行已慢慢看見學生的人生,因為選到這堂課而改變。
「我的期末報告是『個人理財規畫』,有個電機系學生,拿一位家境不好、但想出國念書的同學當個案,幫他用5年時間做規畫,解決出國念書的經費問題,我看了覺得好棒,好有同學愛。」陳彥行至今仍無法確定這份報告究竟是為了家境不好的同學,或報告學生本人而規畫,但他強調,只要有人透過課堂上學到的理財規畫築夢踏實,這門課就有存在的意義。
學生也感受到陳彥行的用心,對課程幾乎零負評,最常看到的感想是「改變一生觀念的課」、「未來可以為自己跟家庭做完整的規畫」,一名正在修課的同學更對《今周刊》表示:「將理財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這是每個人都該修的必修課。」
用正確的態度與知識,讓學生更清楚未來人生藍圖、更有計畫地接近夢想,是台大熱門理財課最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