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改革窒礙難行的主因,就是減輕政府財政負擔,與憂心退休金縮水,難以取得平衡。但私校年金改革的經驗卻顯示,兩全其美是有可能的事。
▲點擊圖片放大
去年,台灣勞保、勞退基金的投資報酬率分別是負○.五五%、負○.○九%;但台灣私校退撫儲金這支上路剛滿三年的生力軍,去年的報酬率,卻居全台第一。
私校退撫儲金依風險程度,分為三支子基金:保守型、穩健型與積極型,報酬率分別為一.七七%、三.九八%與三.九八%。而自成立以來,表現更讓人眼睛一亮。(見上圖)
私校退撫儲金和勞退新制一樣,皆為「確定提撥制」(DC),但私校退撫儲金還有勞退新制所沒有的「自選投資平台」。不像所有參與新制勞工,全部的人被迫把退休金丟到同一個大籃子裡,退休教師們可以依據風險容忍度的高低,自由混搭三種基金,不必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能進一步分散風險。
有這樣的結果,私校退撫也是經歷過一番小型的年金改革,更能夠帶給二○一六年的台灣珍貴的啟示。
軍公教退撫改革可以學⋯說服納保人走向確定提撥制
私校年金改革的主導者,教育部私校退撫儲金監理會執行祕書賴俊男表示,二○○六年著手規畫私校退撫制度時,私校老師都希望職業年金的部分,能比照公立學校老師與公務員,以「確定給付制」(DB),而不想接受確定提撥制。
當時,賴俊男直言,「確定給付制,靠的是下一代養上一代,在基金收益率不穩定與人口老化的前提下,這條路遲早是走不通的。」確定給付制如同預先畫了一塊大餅,只是能不能吃到,誰也不知道;而確定提撥制的精神是,「用自己現在繳的錢,養未來的自己」。雖然未來能拿回多少錢,得仰賴經理人的操盤結果,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但至少不會因為政府財政無力負擔,而引發玉石俱焚的後果。
回想當初巡迴校園,賴俊男苦笑:「當時只能告訴老師,確定給付制最終很可能除非接受資遣,不然一毛錢也拿不到。當我們拿出數據,說明這套制度真的不可行後,老師也能體諒。」
勞退新制可以學…考量各世代風險 推基金自選平台
當風險必須自負,投資就難免出現雜音,「採用確定提撥制後,初期即面臨一個問題,年輕老師認為,『趕快衝,積極一點』;相對的,資深教師認為,『保守一點就很好』」賴俊男為解決爭議,使私校退撫儲金成為台灣第一個提供基金自選平台,賦予教師「投資選擇權」。
負責私校退撫基金操盤的富蘭克林投顧副總經理邱良弼表示,平台是採用「組合式基金」的投資模式,也就是由台灣註冊可販售的約一千六百檔基金中,選出十二至十五檔基金,打造成三種不同風險的基金。
現在,每一位私校退撫納保人都可以上網,到自己的個人帳戶中,看他的退休金累積了多少、基金又幫他賺了多少錢。
分析平台的使用現況,選擇穩健型的教師比率約五%,積極型約七%,保守型高達八八%,究其落差巨大的原因,是因為約四七%的私校教師沒有主動選擇投資選項,系統「自動」將其分發到保守型基金。
對年輕人來說,如果過早將投資選項設定得太保守,將來退休風險可能更大。國際上針對這項問題已發展出一套解決方案,將「人生週期基金」設為「自動選項」。「人生週期基金」的含義是,基金操作隨著年齡遞增,風險將逆向遞減,使忽視自身投資選擇權的人,能在與年齡相應的風險下,求取合適的報酬。
成功的私校年金改革,有效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前理事長吳忠泰認為:「私校退撫可以是轉型的其中一種典範。」在一三年的公教年金改革中,就打算把確定給付制改為確定提撥制;而勞退新制目前的改革方向,也打算開放投資方案自選。
或許,兩邊都可以參考私校年金改革制度的建立過程,走出不一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