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盈利才是硬道理——生技新藥股的明天!

盈利才是硬道理——生技新藥股的明天!

2017-07-20 16:15

台股站穩萬點,近年吸引大眾投資的生技新藥股卻頻創新低。問題除了估值過高,新藥公司更要重視如何創造營業額、貢獻獲利,產業才會有未來,否則永遠都只停在「買夢」的階段。

在台積電、鴻海、大立光三大權值股領軍之下,台股在五月二十三日正式站穩萬點,如今已連續長達四十個交易日,今年台股可能創下歷史上最長的萬點紀錄。不過,台股上萬點,大多數股民都沒有感覺,因為這是外資締造的萬點行情;這些年來,我們對外資課輕稅,對本國人課重稅,造成股市的畸形發展,但是,更嚴重的是過去幾年夢作得最大的生技新藥,儘管加權指數頻創新高,生技新藥股股價卻頻頻破底創新低。

很多人都在問,生技新藥產業不是台灣未來主流產業嗎?為什麼股價跌得這麼慘?

目前上市的生化醫療分類指數,從二○一一年的一四四.九,跌到去年最低是七一.一,現在也只有九八.○六,更使得生技醫療指數則是從九七.二跌下來,現在只有六五.六二,至於更有代表性的OTC生技醫療指數,更是從二○一四年的二四五.四,跌到現在剩下一三二.四一,幾乎是處在腰斬狀態,可見大盤指數創新高,生技類股卻逆勢創新低。

 

基亞浩鼎炒高投機情緒 股價暴起也暴落


這其中讓投資人最有感覺的個股,一個是二○一四年把生技新藥股貪婪情緒拉升到最高點的基亞,當年基亞以一顆癌症術後用藥PI88,把市場投資人情緒挑撥得如癡如醉,市場喊價基亞上千元的不絕於耳,最後基亞從四八六元崩盤而下,創下十九個交易日跌停板的紀錄,如今基亞股價跌到四十八.一元,只剩下當年天價的十分之一。

另一個是二○一五年底、一六年初的浩鼎,市場炒作浩鼎力量之大,可用敲鑼打鼓來形容。就在浩鼎股價炒到七○○元以上的時候,我遇到一位手上有七○○張浩鼎股票的股東,他信心十足地告訴我,浩鼎的藥世界無敵,將來一股會漲到一萬元以上;後來浩鼎炒作夢碎,爆發了內線交易案,並且波及到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這場炒作就像車毀人亡的悲劇,如今浩鼎跌到二一五.五元。

基亞從四八六元跌到四十八.一元,浩鼎從七五五元跌到二一五元,這是讓市場上參與投機的散戶最痛的生技股。但是,除了這兩檔新藥股的超級巨星外,很多生技新藥股在過去幾年的大投機狂潮中,股價暴起又暴落,都讓股民傷透了心,像台微體從四四○元狠狠跌到八十九.八元;醣聯從一六九元跌到二十五.四五元;標榜P4學名藥,在美國得到很高評價,且由陳志明兄弟領軍的安成,一上櫃就漲到三五一元,如今跌到七十九.九元;在美國生技產業享有很高地位的趙宇天,由他領導的泰福股價一度漲到三四四.九九元,如今也跌到九十一元。

另外,過去透過中國龐大通路體系打進市場的麗豐,股價最高炒高到三八三元,現在剩下一二七元,同一集團的子公司佰研則從三五○元一口氣跌到八十四.三元。在外商艾威群入主後的美時,股價一度炒高到一八七元,最慘跌到四十八.九元。

這是過去一段時間,生技新藥股面臨的股價崩跌大考驗。

為了重振投資人信心,生技業的龍頭領導人,如生策會會長張善政、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或者是副總統陳建仁,都頻頻為生技產業站台打氣,業者也透過生技月造勢,希望政府多給產業一些助力,不過,這些政治牌卻喚不回投資人的信心。

 

上櫃股價雷聲大雨點小 生技新藥老闆齊叫屈


最近五家生技業老闆出面為自家股價抱屈。一位是安成藥董事長陳志明,他認為九九%的學名藥都主攻美國市場,應以美國的市值為標竿,安成藥在二○一三年底上櫃,但股價卻從三五一元,跌到七十三.五元,一三年安成藥是以每股二四八元的高價上櫃的,沒想到卻跌到七十三.五元,為了找回投資人的信心,安成藥今年共買回四七六四張庫藏股,每股平均單價八十七.○一元,不過公司派力氣使盡,安成藥股價只勉強回到八十一元。

另一家,是六月一日以每股六十八.九二元上櫃的亞獅康,這家生技公司來自新加坡,取得新加坡衛生科學局(HAS)核可,邁入胃癌樞紐試驗,並且預計在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發表新藥Varlitinib治療轉移性實體瘤的新研究數據,亞獅康在台上櫃不久,立即獲得JPMorgan邀請在北京舉辦的論壇。亞獅康號稱不是猛龍不過江,本來想在台股一鳴驚人,沒想到六月一日上櫃首日,股價以五十八元開出,漲到五十九.八元立即下殺到五十.二元,收盤五十二.二元,股價上櫃首日立即跌破承銷價,最慘跌到三十八.○五元,逼得亞獅康執行長傅勇急著表示,股價沒有反映公司的經營價值。

第三位跳出來的生華科董事長胡定吾也說,生華科營運正常,大股東和經營團隊股票全數集保,完全沒有賣股票。胡定吾會這樣說,原來是四月二十四日生華科以每股一六二元上櫃,居然跌到八十八.三元,生華科上櫃,股價只探個頭,漲到一六五元即調頭反轉向下,參加IPO的股東幾乎全數套牢。

第四位搶救股價的是北極星的吳伯文,這位出身輝瑞的生技業者,將獨力支撐北極星。過去幾年,北極星的發展背後都有新東陽的麥家,但北極星燒錢太快,到去年底止,每股淨值跌到剩下一.○四元,這次以每股十八元增資新台幣四億元,面臨很大困難,最後得到正文陳鴻文的援手,終於度過難關。北極星在二○一六年二月以一○五元上興櫃,股價一開盤是一五○元,沒想到最慘跌到二十元。

第五位跳出來的老闆是生控的章修綱。生控以B肝用藥及腫瘤的免疫療法為主,去年以每股六十元上興櫃,股價開盤是一六二.六三元,最近股價跌到六十四元,章修綱認為,自己的生控有百億元的價值,對照目前市值大約新台幣七十億元實在太委屈了。

這是五家生技新藥老闆跳出來搶救股價的鏡頭,但他們能否喚回股民的心,恐怕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條例規範太過寬鬆 不肖公司搾乾投資人


這些年,很多生技新藥產業老闆經常抱怨政府給的獎勵太少,其實從《生技新藥條例》通過以來,眾多新藥公司不需要營業額就可上興櫃或上市櫃,單這個條例,已讓很多新藥公司在八字沒有一撇的情況下,就可從容到資本市場籌資,這是全世界十分罕見的助力,況且,新藥者業得到的稅負獎勵,也比別的產業好很多。

但是生技條例給了太多沒有營業額公司到資本市場來,也造成很大後遺症。任何一個產業,投資人至少可以根據財務報表來判斷這家公司好壞,但是,一般投資人絕對沒有能力用專業知識來判斷生技新藥公司的價值,於是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投資人往往淪為被宰殺的羔羊。

更嚴重的是,有些不肖生技公司與市場炒手主力掛鉤,他們撥股票給大戶炒手,猛力炒高股價,讓投資人追逐高價,再用養套殺手法,把投資人一次搾個精光。很多生技股大起大落,如今紛紛遠離而去,如何重新贏得股民的心?這是新藥產業的經營者必須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二是,新藥產業喜歡拿台灣的新藥產業來跟外國比。例如,歐美也有很多沒有營業額卻有潛力的生技新藥公司被大廠購併,但台灣新藥產業真有這個實力?

目前排名全球前十大新藥大廠市值都超過一千億美元,這些公司不但有營業額,而且大多數有獲利、有EPS、有本益比,例如,目前市值最大的嬌生(J&J)達三五五九億美元,嬌生EPS五.九五美元,本益比二十二.二倍,毛利率高達六九.九二%。大家熟悉的輝瑞去年EPS一.一九美元,目前本益比二十七.八七倍,毛利率高達七七.二九%。默克藥廠市值一七一二億美元,去年EPS一.五六美元,目前本益比四○.一倍,毛利率高達七五.九%。嬌生、輝瑞、默克都是美國道瓊指數成分股,可見,在三十三檔道瓊成分股中,生技業占了十分之一。

這些國際大藥廠,一方面有龐大營業額,也有EPS、還有本益比,台灣必須要思考的是,台灣的新藥公司何時能產生營業額,有了營業額之後,何時能貢獻獲利,有了獲利才能談本益比,否則永遠都只停留在「買夢」的階段。

而即使買夢也無妨,關鍵在估值太高,在台灣,《生技新藥條例》給了行業中人印股票換鈔票的機會,新藥公司的「Key Man」,公司核心經營者及股東在上市櫃或上興櫃前,往往以很低的價格由公司內部人增資。


新藥股未有營收、獲利即可掛牌的特性,與一般企業顯著不同, 投資人必須睜大眼睛,考量風險承受度。(攝影/吳東岳)
 

投資人還沒看到價值 股價就已漲翻天


以浩鼎為例,到二○一二年浩鼎股本增到新台幣十三.八三億元之前,最後一輪的公司內部人增資每股只有十五元,到了一三年上興櫃,每股變成一五八元,再到二○一五年上市,每股上市承銷價是三一○元,這段時間,浩鼎的新藥研發進展有限。但從十五元變成三一○元,內部人一轉手就大賺二十倍,而投資人則是從三一○元起跳;市場投資人跟公司內部人比價,毫無勝算可言。

中裕是六十三元完成內部人增資,一一五元上興櫃,一八○元上櫃;而泰福在以每股一二八元上興櫃之前,公司內部人增資是每股五.九三及十二.一九元;醣聯上櫃之前,公司內部人以每股十元完成再次增資,上櫃之前是十五元,上櫃承銷價是一○五元。

從這些例子可看出,新藥股內部增資與上市櫃承銷價差距很大,大家必須了解,台股市場有面額機制,每股從十元起跳,要想創造比十元面額更高的價值,必須是公司為股票創造很多新價值,並且由此加值而上。但是,通常我們還沒有看到價值之前,股價已漲到無法想像的地步。像浩鼎到七五五元,這個價位必須承載著EPS二十元或者以上的獲利,但七○○元以上買浩鼎的投資人可曾想到,浩鼎哪一天可以實現EPS二十元成長的夢境?

還有很多新藥即使拿到藥證,也不一定代表新藥可以在市場銷售得掉。台灣最早拿到藥證,並且創造營額的寶齡,在沒有拿到藥證之前,其股價曾被市場炒到四九一元,如今寶齡有了營業額,也有EPS,也配股息股利,但股價剩下七十元左右,這也是炒作新藥股的一面鏡子。

我在大英博物館入口處,看到一幅現代藝術裝置,這個創作的標題《生與死》,創作者把一個人一生吃的藥排出來,男的、女的吃的藥不太一樣,這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吃進肚子裡的藥,可以綿延數十公尺,這代表新藥產業希望無窮。台灣新藥業當然潛力雄厚,只是要經過一段沉潛內斂的調養期,看誰能熬得住寒冬,終有脫穎而出的一天,像大江股價登上二○○元,就是一個例子。

 

個股

 

這次榮化私有化,應該回溯到一四年七月三十一日的高雄氣爆案,造成三十二人死亡、三二一人輕重傷,檢方起訴十二位關係人,時任榮化董事長的李謀偉,在一審判決被求刑四年,今年五月一審判決出爐,李謀偉當天下午立即召開記者會喊冤,他特別指出先進國家針對如此重大事件,會在司法判決前成立事故調查委員會,蒐集各種科學證據,尋找真相,不只作為司法判決依據,也避免類似事故再發生。

 

李謀偉在三十歲前就當上榮化總經理,四十八歲接下父親李昆枝的棒子,成為榮化董事長,他擁有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及哈佛MBA的高學歷,是李昆枝一手栽培的接班人,一四年高雄氣爆案對榮化及李謀偉的衝擊是十分巨大的。

 

那一年榮化因為巨額損失,出現稅前一三一.五四億元的虧損,稅後虧損也達八十三.二七億元,EPS是負九.七六元,榮化每股淨值從二十五.九三元,掉到十六.七二元,榮化的巨額虧損,除了高雄氣爆案外,還加了福聚太陽能的破產認列,這個事件對含著金湯匙長大的李謀偉衝擊十分巨大,不過他展現最大誠意,先賠付三十二位罹難者每人一二○○萬元,並且與災民溝通,博得好評。

 

不過,底子深厚的榮化,次年因為保險金賠付,一五年稅後淨利九九.七四億元,EPS高達一一.六九元,每股淨值又拉上二十八.七五元,到了一六及一七年,榮化EPS都保持在四元以上,今年首季榮化淨利九.三億元,EPS高達一.一一元,榮化帳上還有一七○.六一億元的現金及約當現金,資本額八十五.五四億的榮化,淨值高達三○五.二億元,每股淨值高達三十五.七元。

 

高雄氣爆案讓榮化股價從七十四元慘跌到十二.一五元,但這也是投資學教科書上的經典範例,氣爆案給榮化出現最好投資買進的機會,這一年來,榮化股價收在四十至五十元之間,今年上半年榮化營收二四四.九一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九.九%,在同業中表現可圈可點。

 

榮化

 

旗下卡達子公司  收購案重要目標

 

榮化的本業是聚丙烯及下游製造加工買賣業務,還有異丙醇、熱可塑性橡膠,在宣布私有化前一個交易日,七月二十日股價收盤四十七.七五元,市值是四○七.九七億元,這次KKR是以四七八億元買下榮化,回推榮化本益比只有一二.一五倍,股價淨值比也只有一.四七倍,殖利率高達五.五二%,這個購併算是非常合理。

 

榮化旗下有十家轉投資子公司,最大的是投資在卡達的控股公司LCY Middle East Corp,榮化百分之百轉投資,今年首季貢獻五.九二億元淨利,約占榮化首季淨利六二%,卡達控股公司很可能是這次KKR私有化榮化很重要的考量。

 

榮化的卡達廠過去每半年認列一次收益,從一五年第三季稅改為每季認列前一季股息,卡達擁有豐富的液化天然氣,榮化的甲醇在原料上取得很大的優勢,未來KKR重組榮化,卡達廠可扮演重要角色。另外,美國德州TPE廠也轉虧為盈,再加上銅箔基板的李長榮科技,這些轉投資事業可以給KKR整合帶來很好發揮的空間。

 

榮化有很好的資源與條件,但是高雄氣爆案讓李謀偉陷入漫長的官司訴訟,後來他乾脆辭去榮化董事長,由專業經理人擔綱,但是榮化在氣爆案中已受到創傷,再加上榮化持有六四·八七%福聚太陽能破產事件陰影,這是榮化股價及本益比長期蟄伏的很大原因,如今轉手KKR改造轉運,也許是最好的策略。

 

榮化之前的私有化,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香港台泥國際私有化,前董事長辜成允逝世後,張安平順利完成香港台泥國際私有化,香港台泥國際成為台泥百分百子公司,這個私有化在去年獲得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購併大獎,台泥、台泥國際及嘉泥都成了贏家。

 

購併

▲點圖放大

 

KKR重返台灣  要持續挖掘隱形冠軍

 

今年首季台泥國際貢獻台泥二十一.二一億元淨利,台泥因為全資擁有台泥國際,首季淨利二十九.四五億元,比去年同期的八.三二億元成長了二五三%,對台泥股價產生了很大助力,同時嘉泥也將台泥國際轉換為台泥股票,成了台泥最大股東,這場購併創造了三贏,這是私有化共創三贏最好的案例。

 

這次KKR繼七年前私有化國巨失利後重返台灣戰場,也有很重要的意義,七年前KKR結盟國巨董事長陳泰銘,雙方合組一家投資公司名為「遨睿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以每股十六.一五元,較前一日收盤價溢價一四.二%收購國巨,當時陳泰銘擁有五五%遨睿股份,KKR持有四五%,但市場反應不佳,很多人質疑國巨低價私有化損害股東權益,這個案子被金管會擋下。

 

這次KKR捲土重來,掛帥的是前開發金控總經理楊文鈞,現任KKR大中華區總裁,KKR到第一季底管理資產規模一七六○億美元,楊文鈞加入後完成亞洲三期基金,募集九十三億美元,手握銀彈,加上楊文鈞對台灣市場有相當程度的瞭解,這次挑中榮化,堪稱是最好的標的,楊文鈞說這只是開始,會在台灣挖掘價值被低估的隱形冠軍。

 

KKR

私募基金KKR時隔七年再度出手收購,掛帥的是前開發金總座楊文鈞(左)。(攝影/林韋伶)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一七年全球企業合併收購(M&A)活動已連續四年超過三兆美元,單是美國在一七年購併交易案件數量就高達一萬二四○○件,川普降稅帶來的購併活動帶給美國企業很大的購併動能,去年川普降稅,就是要號召滯留在海外二.五兆美元資金回流,預計會增加派息給股東約五○○○億美元,企業回購股票上看八○○○億美元、一.三兆美元的企業合併收購。

 

而根據VBS統計,到今年五月為止,企業回購金額比去年同期增加八三%,股息派發增加九%,企業合併收購金額成長一三○%,去年全球企業合併收購金額三.五兆美元,這其中最受矚目的是迪士尼以五二四億美元從媒體大亨梅鐸手上買下二十一世紀福斯,準備用來對抗臉書及Netflix。

 

還有美國最大藥廠連鎖店CVS Health為了對抗亞馬遜切入藥局業務,以六九○億美元收購安泰保險(Aetna),今年以來大型購併案持續進行,例如藥廠賽諾菲以一一六億美元買下美國血友病藥廠Bioverativ,百加得酒廠以一五一億美元買下墨西哥培恩龍舌蘭酒廠,企業以購併增強自身實力,我在參訪順德美的得到很大啟發。

 

大家都知道美的家電集團在最關鍵一刻,完成購併德國機器人製造廠KUKA,在中美貿易大戰開打之前,美的先以蠶食方式取得KUKA五二.八%股權,從第一大股東Voith GmbH和Friedhelm Loh手上取得半數股權,最後在德國政界反對聲浪中,拿下九四・五五%股權,併入KUKA是美的拼圖中最關鍵的一大步。

 

其實在完成KUKA合併案之前,美的在短短幾年間完成一連串海外購併,例如從日本東芝手上取得白色家電業務,併入東芝,產品設計感大為提升,同時也藉東芝品牌行銷全世界,這是美的在白色家電躍升非常關鍵的一步,同時也拿下義大利中央空調最大製造廠Clivet、美國吸塵器企業Eureka,今年二月又併入以色列運動控制商Servotronix。

 

美的完成這些拼圖,搖身變成全中國最大電器廠,這次小米在香港IPO(首次公開發行),美的悄悄買進小米股權,看起來美的對小米的IoT(物聯網)布局非常感興趣,這是企業靠一連串購併,增強企業實力的經典之作。

 

企業透過購併  邁向國際更有力

 

今年國巨股價大漲到一三一○元,市值一度到達四五○○億元以上,市值大增,給了國巨很大發揮空間,國巨及奇力新相繼併下君耀、帛漢、美磊,完成六家企業的拼圖,對整合國內被動產業產生很大推升力。

 

下一步對陳泰銘來說,如何利用市值水漲船高的機會在全世界尋找新的購併拼圖,如果能在國際大廠中找到購併的機會,這又是國巨一次大躍升的契機。

 

KKR相隔七年重返台灣,這次以榮化為試金石,可能是好的開始,這當中有很多內涵,一是台灣企業可借助國際私募集團轉換價值,這是台灣企業走上國際的一個起步。另一個含義是台灣股市站上萬點已逾一年多,此時仍有很多物美價廉標的可以挖掘,這也是台灣的機會。

延伸閱讀
沿著皇居跑一圈,護城河倒影、人文氣息...讚嘆美不勝收!美好城市真諦,謝金河:只在日本感受到
沿著皇居跑一圈,護城河倒影、人文氣息...讚嘆美不勝收!美好城市真諦,謝金河:只在日本感受到

2024-05-30

誰讓英特爾沉睡...市值只有台積電15%!謝金河指「大船殞落」:天才推銷員季辛格還能放話多久?
誰讓英特爾沉睡...市值只有台積電15%!謝金河指「大船殞落」:天才推銷員季辛格還能放話多久?

2024-05-28

尹衍樑愛將嘆「贏對手卻輸給時代」!中國「大潤發」倒閉潮的反思,謝金河:立院多數暴力是危機前兆
尹衍樑愛將嘆「贏對手卻輸給時代」!中國「大潤發」倒閉潮的反思,謝金河:立院多數暴力是危機前兆

2024-05-25

看白宮「3個鐵娘子」論述、問政表現!她理路通暢「喜怒不形於色」⋯謝金河:值得卓榮泰團隊學習
看白宮「3個鐵娘子」論述、問政表現!她理路通暢「喜怒不形於色」⋯謝金河:值得卓榮泰團隊學習

2024-05-24

歷任總統的股市成績單
歷任總統的股市成績單

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