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退休族來說,配息型基金就像月退俸一樣迷人,但只看配息率會有盲點,必須檢視「含息報酬率」表現,別讓配息配到本金的蠢事,發生在自己身上。
但,不同於一般人的地方,在他雖然買的是固定收益型商品,卻不愛配息基金,而是讓息滾入基金中再投資;原因很簡單,張榮仁更在意的,是投資複利效果。「將債券的孳息領回,等於定期抽回一些資金,從長遠角度來看,投入的本金沒有變大,甚至可能愈來愈小,就無法達到投資的複利累積效果。」
選擇權慘賠 讓他戒高槓桿投資
選擇權慘賠 讓他戒高槓桿投資
這番體認,是他接觸投資以來,不斷修正改變,從錯誤中學習所得到的寶貴心得。「我是南部人,對『男人要有房』這件事相當執著。」憑著堅持,張榮仁研究所畢業、當完兵後,便進入證券公司。這段時間,他大量吸收金融知識、學習各種投資技巧,也釐清了自己的投資屬性。
「當時,公司在推廣選擇權交易,要對金融商品有感,最好方式就是直接進場。」張榮仁回憶,剛開始繳了不少學費,一年多後漸漸熟悉,信心增強,玩的本金也變大。「有時,上班心神不寧,趁著上廁所時偷瞄行情,情緒起伏七上八下,一個早上就能把一個月薪水賠光。」
行情好時,幾個月內,他帳上獲利就有幾十萬元;但人生不乏意外,二○○四年三一九槍擊事件,台指期連續兩天跌停,選擇權獲利瞬間回吐超過一半,「三一九隔日一開盤,我就清醒了。像選擇權這種高槓桿投資,平時影響情緒,遇到重大事件,又必須飽受大跌痛苦,到頭來只是紙上富貴,我絕不再碰。」
張榮仁最大理財動力,來自「男人要有房」這個信念。三一九槍擊案雖使他財富折損不少,但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卻「提供」了難得一見的房價優惠,隔年他硬著頭皮,向家裡周轉了幾十萬元。「要不是選擇權賠掉,這筆錢我就有了。」
有了房,感覺更踏實。○七年,他從證券公司轉戰投信業,投資工具也從短線進出的股票、選擇權,轉為中長線持有的共同基金。「那時資產管理公司相當風光,新基金募集,人人搶買。投資人手上對帳單攤開,報酬率都是四、五○%起跳;賺三成的基金,都還會被嫌少。」
他細數投資過的標的,「從東歐、拉美、金磚…只要當時名氣夠大的基金,我幾乎都買過,簡直無役不與,且有基金『真好賺』的錯覺。」但,○八年九月十五日,雷曼兄弟宣布破產,這天給張榮仁的衝擊,比三一九槍擊案更大。
配息配到本金? 隨時檢視含息報酬率
配息配到本金? 隨時檢視含息報酬率
「金融海嘯那年,我手上基金幾乎腰斬,過去追逐熱門產品,後來也得到慘痛教訓。自此,我的核心部位幾乎沒有股票型、或主題式基金,取而代之的是像債券基金這類的收息型產品。」張榮仁解釋,很多人深信,債券報酬率不如股票;股市多頭期間確實如此,但其他時候就未必。
以年輕人偏愛的新興市場為例,近十年總報酬率,經歷金融海嘯洗禮,新興市場主權債券總報酬率超過一倍,而新興市場股票總報酬率為三成,換算年化報酬率,新興市場主權債券報酬率約七%,而新興市場股票僅二‧七%;且投資成本部分,債券型基金費用也較股票基金低廉許多。
「對退休族來說,月配息基金最大好處,在每月有穩定收益來源。但只看配息率會有盲點,必須檢視配息基金的『含息報酬率』表現究竟如何。」張榮仁說,由於身邊愛買配息基金的朋友實在太多,走過○八年金融海嘯後,讓他徹底破除「數字迷思」,現在投資布局會想得更長遠。
他解釋,所謂「含息報酬率」,是指將投資人領出來的息,「假設」再滾入本金中所得到的累計報酬率。「很多人誤以為,配息率高就是好基金,但卻忽略二件事:一、基金配息金額並非固定不變,二、基金淨值也有漲有跌,有時配息率高,根本是因為淨值下跌所致,單就這條件來選基金,絕對是個大錯誤。」
張榮仁認為,配息基金不是不好,但要是「配出來的息,都由本金、而不是可分配淨利益而來」,就失去投資意義,只是分批將投入市場上的資金,緩慢收回口袋。「如果手上配息基金,近兩年都配到本金,就應該考慮轉換,挑選含息報酬率高的基金,才是長久之計。」
或是列出二至三檔備選基金,與目前投資的配息基金相比,定期觀察配息率與含息報酬率,若六個月、甚至一年以上,基金含息報酬率皆落後同類型基金,就不要遲疑,趕緊轉換;他強調,一檔好的配息基金,總回報能力必須要與配息水準一致,投資才不會窮忙一場。
張榮仁
出生:1975年
現職:金融業
看好標的: 新興市場債券基金